思与文讲座
演讲题目:狭窄的艺术之桥:布鲁姆斯伯里、现代主义与中国
演讲者: 帕特丽卡·劳伦斯(Patricia Laurence 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
时间: 2008年9月10日晚7:00
地点: 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号楼(大厅)3楼学术报告厅
[演讲者简介]
帕特丽卡·劳伦斯,纽约市立大学博士、名誉教授。曾执教于瓦莎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下属布鲁克林学院。专攻英国文学、文学理论、小说史及女性现代书写。著有《阅读沉默:英国传统中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1)。在《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一书中,凭借其在中英两国旅行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相关采访,劳伦斯将其对沉默的研究延伸至东方。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简介]
帕特丽卡·劳伦斯的《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这本600页的大书,刚刚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这本书源自于索斯比拍卖会上,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与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外甥朱利安·贝尔的一箱情书。
丽莉·布瑞斯珂是伍尔芙名作《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被作者形容为“有一对中国眼睛”。本书作者劳伦斯教授,正借着这对“中国眼睛”,把中国的新月社与英国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作平行讨论。
通过回溯1935到1937年间,朱利安·贝尔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与女作家兼画家凌叔华之间的交往,充分展现出中英两国诸位作家,如弗吉尼亚·伍尔芙与凌叔华、G·L·狄更生(英国历史学家)与徐志摩、E·M·福斯特与萧乾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我们看清两个文学团体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之余,更揭示出这两个前景社团幕后的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现象。
以流言始,以文艺终。
读毕这本时有意外之见的书,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说,“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有着闪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