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文首頁 - 新书推荐 -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 作者:许纪霖 著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07-7-1
  • 定价:29元
内容提要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我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今天,我回过头去读二十多年来积累的近百篇文章,暗自感到还有点保留价值的,似乎多是这些有关知识分子心态史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多少形成了我个人的独特的研究风格。通过这些个案的研究,部分解决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过,这些个案研究只是我整个知识分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写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他们的心灵史或者精神史,但是我现在不忙于马上把它写出来,想通过更多的个案的积累和重要问题的思考,最后再来写这部历史,它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在我退休之年,或者退休以后,最后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史诗,通过一幅简洁、独特的画面,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勾勒出来,像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那样的经典。
 
目录

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 
黄远生:忏悔中的灵魂升华  
胡  适:新观念背后的旧魂灵
社会改造中的理性贫困
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 
梁漱溟:狂出真性情
最后一个儒家
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林同济:紧张而丰富的心灵

周作人: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  
翁文灏:一个科学家的错位  
蒋廷黻:瓷器店里的猛牛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叶公超:误入宦途候门深

金岳霖:走出阁楼之后
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
吴  晗:可怜一觉开封梦 

张中晓: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顾  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后记
 
后记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本书所辑录的二十多篇文章,都是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这一研究的方法,我将之理解为心态史研究。
       在西方史学史中,最早开创心态史研究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当年鉴学派将历史研究的重心从上层移到了下层,从少数精英移到了普通民众以后,就不再满足于研究上层知识精英的思想观念,而转而感兴趣于底层老百姓的集体意识,即所谓的心态(mentality)心态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
       不过,我最初从事心态史研究,并没有受到年鉴学派的影响,而且,我这里所说的心态史,与年鉴学派说所的心态史不一样,不是底层民众的心态史,而是知识分子的心态史。为什么我会从事知识分子的心态史呢?这要从我大学毕业留校说起。
       198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后,组织上分配我到中共党史教研室,从事中国民主党派史研究。我从事的第一个研究就是《黄炎培传》,接下来又做了一个《沈钧儒传》。我的研究生涯是从中国民主党派研究开始的。一般民主党派研究专家都把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党史来研究。但我这个人常常想法比较特别,从小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更多地涉及到人的心灵和人性。别人从民主党派历史中看到的是政治,我发现的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民主党派特别是中国民主同盟,它的成员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尤其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我从事知识分子的研究纯属偶然,完全是兴趣的导引。民主党派中都是一些大知识分子,特别是像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学社,聚集了多少大知识分子:沈钧儒、罗隆基、章伯均、章乃器等等,真是名流如云。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复杂斑驳的心路历程非常吸引我,我感觉自己能和他们产生心灵的对话和碰撞。这也是我最初非常不直觉地从心态的角度切入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的原因。
       从心态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与一般的从思想史、政治史或社会史角度研究,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从思想史角度切入,主要是根据知识分子留下的文本,从观念层面讨论他们的思想变迁。而从政治史领域出发,会特别关心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政治实践以及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互动;假如从社会史的角度入手,则着重于知识分子的内部分层、外部交往、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而我理解的心态史的研究,虽然也要结合上述思想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不同研究取向,但更主要的,是透过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发掘其心理、情感、文化习性和行为模式,不仅考察通过理性层面所呈现的直觉的观念,而且还要观察其非理性层面的不自觉的心态人格,
       我最早作的心态史料研究,都是在1987年发表的。一个是群体性的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刊登在《走向未来》杂志第一期,另外一篇是个案研究:《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人格》,发表在《读书》杂志该年第一期。前一篇文章我考察了古代的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历史演变。后一篇文章我是从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写的《忏悔录》来看中国知识分子“灵与肉”之间的冲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多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二十多篇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以及若干篇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的论文。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我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今天,我会过头去读二十多年来积累的近百篇文章,暗自感到还有点保留价值的,似乎多是这些有关知识分子心态史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多少形成了我个人的独特的研究风格。通过这些个案的研究,部分解决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过,这些个案研究只是我整个知识分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我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写一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他们的心灵史或者精神史,但是我现在不忙于马上把它写出来,想通过更多的个案的积累和重要问题的思考,最后再来写这部历史,它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在我退休之年,或者退休以后,最后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史诗,通过一幅简洁、独特的画面,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勾勒出来,像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那样的经典。
       这或许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乌托邦梦想。但有梦想总比没有梦想要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希望我的读者们为我加油鼓劲,而我所理解的最好的加油方式,就是真诚与理性的批评。 
       怀着这样的期待批评的愿望,我将这些中国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的文章整理成集。恰巧中华书局的马燕小姐一再向我邀稿,遂将这本著作交给中华书局出版,作为我个人向这一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出版世家的敬意。

                                                                                 作者谨识
                                                                        2006年岁末于沪西丽娃河畔
(发表在: 2007-08-26 阅读:)

本所刊物

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