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小泉:《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101067980/978710106798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文史新刊
内容简介
《陈白沙哲学研究》围绕白沙哲学的背景、特征和结构的再认识而展开,力争还原一个纯粹的、本来的白沙哲学。陈白沙(献章)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明代理学潮流中,陈白沙是明代心学这一主流思潮的开启者与发动者,他一反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路径,而从。静中坐养出端倪。成就了“自得之学”。白沙哲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者简介
苟小泉,1968年生于陕西省礼泉县。2008年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职称为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哲学、本体论、伦理学、中国哲学与文化比较,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陈白沙的生平、为学道路和哲学理论框架
第一节 陈白沙的生平
一、“无负于斯世斯民”
二、“及第何人似献章”
三、“人与乾坤一处归”
第二节 陈白沙的为学道路
一、为学起点:“静中坐养”
二、为学关键:“学贵自得”
三、为学归依:“学宗自然”
第三节 陈白沙的哲学理论框架
第二章 陈白沙的“静坐”说
第一节 白沙哲学中“静坐”的渊源
一、儒家的“静坐”
二、道家的“静坐”
三、佛教的“静坐”
第二节 白沙哲学中“静坐”的内涵与作用
一、“静坐”的内涵
二、“静坐”的作用
(一)“致虚立本”
(二)“主静见大”
(三)“涵养善端”
第三节 白沙“静坐”说的重大意义
一、“为学人手”
二、“养出端倪”
三、“浩然自得”
第三章 陈白沙的“自得之学”
第一节 白沙“自得之学”的内涵与渊源
第二节 实现“自得之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实现“自得之学”的路径
(一)“自立”
(二)“贵疑”
(三)“觉悟”
二、实现“自得之学”的方法
(一)“独悟道妙”
(二)“以我观书”
(三)“触目会心”
第三节 白沙“自得之学”的意义
一、“圣学心得”
二、“君子得之”
三、“宇宙在我”
第四章 陈白沙“以道为本”、“心具万理”的本体论
第一节 白沙哲学的“道”论
一、“以道为本”
二、“道通于物”
三、“天人一理”
第二节 白沙哲学的“心”论
一、“心为道舍”
二、“心具万理”
三、“心即是天”
第三节 白沙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一、“诗即心法”
二、“万化感应”
三、“虚明静
第五章 陈白沙的“治心”涵养论
第一节 白沙涵养论的目标和要求
一、白沙涵养论的目标
二、白沙涵养论的要求
第二节 白沙涵养论的内容
一、“洗心”
二、“存心”
三、“充心”
第三节 白沙涵养论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离日用
二、“随处体认
三、“勿忘勿助
第六章 陈白沙的“自然”境界论
第一节 白沙哲学中“自然”的内涵
第二节 白沙哲学对“自然”的规定
一、“悠游自足
二、“生生化化
三、“鸢飞鱼跃
第三节 白沙的“自然真乐”论
第七章 陈白沙哲学的理论渊源、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陈白沙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白沙哲学的直接理论渊源
二、白沙哲学的间接理论渊源
(一)佛教思想渊源
(二)道家思想渊源
三、白沙哲学的理论根源
第二节 陈白沙哲学的历史意义
一、“学道者自新会启之
二、“为名教树无穷风声”
三、“开明儒心学的先河”
第三节 陈白沙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白沙哲学对湛若水的影响
二、白沙哲学对王阳明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和传统的解释
(二)白沙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三、白沙哲学对熊十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苟小泉同志乃好学深思之士,上世纪90年代曾随我读-5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后在陕西省社科院从事研究工作多年,后又从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读中国哲学史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陈白沙哲学研究》。我曾参加论文的开题、审阅和答辩。今将论文修改成书,嘱余为序。上世纪80年代,我曾读《陈献章集》,于白沙其学、其人,虽无深解,颇仰慕之。今观小泉之作,不禁欣然而喜。
小泉以为,“自得之学”是白沙哲学理论大厦的关键和枢纽所在。白沙一反朱学“格物致知”的为学路径,从“静坐”工夫入手,通过“静中坐养出端倪”,成就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得”之学。“自得之学”就是求之于“心”,得之于“我”,具有“不由积累”的特点,将为学求圣的过程,从“靠书册寻之”的方法扭转为“当求诸心自得”的内在心学路径。通过“自得”,成就君子人格或圣人之心,最终达到“悠游自足”、“生生化化”、“鸢飞鱼跃”的“自然”境界。而“自然”境界就是“真乐”的境界。该书提出,白沙“自得之学”的核心在于“以道为本”、“心具万理”的本体论;白沙通过“以道为本”、“道通于物”、“天人一理”以及“心为道舍”、“心具万理”、“心即是天”诸命题,最终建立起了心性本体论哲学。该书还指出,白沙“自得之学”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对江门学派特别是对王阳明及其后学有决定性影响,直到现代新儒家依然受惠于白沙哲学。这些见解,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是对白沙哲学的新解读,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小泉撰写论文和修订成书,曾就诸多问题,与我讨论,感受良多。
文摘
在白沙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周、邵二子对白沙影响甚巨,远远超过其他哲学家。具体言之,周敦颐的“道”论和主静说是白沙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而邵雍的“先天之学”、“以物观物”及“自然”、“自得”、“常乐’,论则是白沙“自得之学”和“自然”说的主体内容,尤其是邵雍“以物观物’’的方法论,可以说对白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从直接继承的层面讲,白沙与周、邵二子最为接近。
周敦颐的“道”论,陈白沙基本上是完全继承。白沙专有《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一文发挥周敦颐的思想,文题中的“前辈”就是指周敦颐。周敦颐在《通书》中有言: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
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①这是说,君子若能真正体会到“道”,就能超越富贵,而达到一种持久、高度的精神自由。文中的“道充”,实质上可理解为白沙的“自得”,也可以理解为“充心”之意。上文指出,白沙“道”论的实质在于,由宇宙论过渡到心性之学,即白沙的“道”论,最终归结为人生问题,其要在于淡泊名利,从现实的经验累赘中解脱出来。白沙的这个思想的根芽其实就包含在周敦颐的概括性的描述中,只不过周敦颐言辞简约,仅提供了一种哲学论纲式的框架,而没有进行展开,白沙却继承了周敦颐的思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开和阐述,从而使之具有更加鲜明和系统的特点。正如黄宗羲所言:
先生之学,由博而约,由粗入细。②这里所谓的“由博而约”、“由粗人细”,其实就是深化和细化。白沙把周敦颐纲要式的哲学观念进行了细致的体系化阐述和展开,从而形成白沙自己的更加细腻、深化的表述。
儒家“主静”说源于周敦颐,白沙基本上予以继承。这一点也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如聂豹曾讲:
后记
章沛先生在《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把他进行的陈白沙研究称为‘‘解剖麻雀”,当然,他是在树立一个研究“典型”的意义上使用以上话语的.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陈白沙哲学在整个宋明理学史中,还是处于一种不受重视的地位,尤其与王阳明、朱熹等相比。
但本书选择陈白沙哲学研究,却并非完全是想“独辟蹊径”,其机出于偶然。六年之前,在一次旧书的处理中,笔者发现两本《陈献章集》,当时我并不知道陈为何方人氏,因为便宜就买了下来。闲暇之时,打开翻阅一遍,感觉白沙的文字间弥漫着发自肺腑的透彻与清晰,与程朱等人的论理文字完全不同。当时我并不知道,白沙的文字是涵养自得的产物,与程朱一派的一开始就从宇宙论入手的文字肯定有别。从此,我就从内心结识了这位无名但不凡的理学家。
在随后的博士生阶段,我当然选择陈白沙,从而展开随后的研究。但是,当真正的研究开始后,才发现感受与研究完全是两回事。研究的过程倍感艰难。大量的文献阅读,不断的思路调整,艰辛的写作过程,都成为我的永恒记忆。本书就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然,从目前来看,本书仅仅是勾勒出陈白沙哲学的一个框架和思路,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深化,尤其是深度的理性分析和解剖还不足,这是我非常清楚的,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深化。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多方的支持与帮助。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始终对本选题的写作深表关切。在博士论文阶段的写作中,赵老师就帮助笔者完善论题,提供最新研究资料;在成书过程中,多次与笔者讨论书中的具体内容,并在百忙中写序,对本书褒嘉有余,感激之情,不胜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