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文首頁 - 新书推荐 -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契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被收入“中国文库”,最近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再次出版。

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是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收入《冯契文集》四、五、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次是著作的第三次出版。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作者:冯契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0619
页码:864页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出版日:2009年09月
定价:56.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到清末鸦片战争之前的逻辑发展轨迹,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特点作了深入剖析。全书不仅重在揭示历代哲学思想的逻辑演变,而且描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与智慧、理论与方法、观念与德性之间的转化,能够深刻地启迪人生。《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套装上中下册)》使用的是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本。

 


作者简介

冯契,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曾任上海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 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札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由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第九章 中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后记
附录 索引
再版说明

(发表在: 2010-04-04 阅读:)

本所刊物

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