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工作简报

2011年第1期 (总第42期)


主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
抄送: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华东师范大学党办、校办


--------------------------------------------------------------------------------

一、基地建设综览
1、头条信息:我所举行2010年度基地工作总结会议
2、本期基地建设概况
3、综合信息

二、重大学术活动
1、基地举行的学术活动综述
2、基地学术交流信息

三、基地重大项目进展
1、王晓明:现代文化反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陈嘉映:20世纪中国伦理学:问题与思考
3、胡  军:中国现代直觉论及直觉主义研究
4、胡晓明: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成研究
5、盛邦和: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
6、顾红亮: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研究

四、优秀成果推介
1、《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知识问题与中西思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当代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刘擎教授发表A&HCI论文,探讨“当代中国的传媒与公共领域”
5、《中州学刊》刊登盛邦和教授论文“章太炎亚洲观叙识” 


--------------------------------------------------------------------------------
 


一、基地建设综览

1、头条信息

我所举行2010年度基地工作总结会议

2011年1月15日上午10:00思想所全体成员在中山北路校区新逸夫楼431会议室举行华东师大思想所2010年度总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杨国荣所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金武刚副处长,以及思想所全体研究员和工作人员。
会上,杨所长首先指出2010年对于思想所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基地完成了历时2年之久的教育部评估工作,并顺利通过评估。从评估指标来看,基地总体情况,特别是学术研究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基地根据各项评估指标,集思广益,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基地整改方案,并进一步凝练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十二五”发展规划。
此外,我所作为教育部试点单位,积极性响应社科司、社科处基地重大项目管理改革举措,采取一次立项、分期付款的办法,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基地“十二五”期间的重大项目选题,目前已筛选出24个,下一步则要通过专家评审、基地学术委员会评审,再从中筛选出12个选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接着,他对思想所2010年的科研、管理、学术交流,以及网站、期刊建设等总体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
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员共发表署基地名的著作类成果12项,论文成果82项,其中CSSCI论文成果50项。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发表文章1篇,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2篇。有三位研究员的四种成果荣获“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学术队伍管理方面,为了适应教育部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常态化管理新要求、保证重点研究基地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和研究方向的长期发展,确保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我所明确了8名基地“科研岗位人员”,并于5月11日参加了华师大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岗位人员”聘任工作会议暨现场签约仪式,通过签订责、权、利分明的合同,进一步厘清了基地核心成员各自担负的职责和研究任务。
在学术交流方面,思想所2010年举办了两次国际会议,分别是6月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和我校上海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旨在探讨处于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工业化转型、全球化洪流中的上海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转型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想象与日常生活的更张”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9月与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合作举行的“知识社会的出现:新的现代性?”中法学术研讨会。此外,我们还通过思与文讲座、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邀请了许多知名学者如来校讲学,另外,思想所成员出国参加会议、访学达20余人次。
在网站、期刊建设方面,学术网站“思与文”在信息发布、学术内容、更新频率上都保持着较高水平。我们的学术期刊《思想与文化》目前已出版了第十辑,本辑由郁振华教授主编。
杨所长认为在新的一年里,为确保“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亟需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实质性地发挥“科研岗位人员”的核心作用:2、如何通过重大项目的研究统摄研究员个体性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基地集体攻关能力。3、如何使各种形式性的学术活动,包括基地主办以及参与社科处主办的各种活动,更富有学术的意义。
许处长认真听取了杨所长的介绍,她首先肯定了思想所2010年基地建设的成就,认为思想所评估结果中的单向指标也比较理想。并再次重申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作为985基地的支撑和核心,在新一轮985建设中的机遇和任务。此外,她还重点介绍了基地建设中实体化和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出,实体化是基地建设十年来始终未变的宗旨和目标,基地的建设必须是实体化的,但这个实体化必须是开放性的,而我们的基地在开放性方面是相对比较成功的,但实体化尚有不足。也正是处于此种考虑,社科处在2010年推出了基地常态化管理办法,并明确基地“科研岗位人员”,她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基地实体化建设方面的举措。
会议的最后,基地研究员们根据杨所长和许处长的发言,对基地未来的建设各抒己见,对基地管理、项目研究、学术交流、期刊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

2、本期基地建设概况
2011年1—3月期间,思想所在基地管理、项目研究、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下:
(1)基地管理
1月15日上午10:00思想所全体成员在中山北路校区新逸夫楼431会议室举行华东师大思想所2010年度总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杨国荣所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金武刚副处长,以及思想所全体研究员和工作人员。会上,杨所长对2010年思想所科研、管理、学术交流,以及网站、期刊建设等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指出2010年对于思想所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基地完成了历时2年之久的教育部评估工作,并顺利通过评估。从评估指标来看,基地总体情况,特别是学术研究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基地根据各项评估指标,集思广益,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基地整改方案,并进一步凝练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十二五”发展规划。
(2)学术交流
应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和东海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思勉高研院院长、思想所所长杨国荣教授,思勉高研院常务副院长、思想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教授于3月1-5日赴台访问两所学校的相关院系,主要商谈建立双方师生互派访问、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等内容。
本基地我所研究员应邀赴全国各地参加国际会议、举行演讲达十余人次。其中,3月9日,基地重大项目“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研究”负责人顾红亮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题目为“重新解释梁漱溟的责任观”。
(3)项目研究
1项基地重大项目3月份结项,目前在研基地重大项目共6项,均按计划进行中。其中1项已进入最后的统稿阶段,下季度将申请结项;各项目均已发表多种阶段性成果。
为了顺利迎接“十二五”期间基地重大项目的招标立项工作、确保基地重大项目的高质量完成,3月21日上午,我所在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办公楼东楼“王元化研究中心”举行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专项工作会议,集中完成2009年度中标的基地重大项目中检、2008年度以及以前尚未结题的所有基地重大项目的预结项。出席会议的有杨国荣所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金武刚副处长,以及6个相关项目的负责人。会议的最后,研究员们与社科处领导还就思想所数据库建设方案展开了热烈探讨。研究员们积极献智献策,通过研讨,我所进一步明确了基地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内容,并在会后形成了更为详尽的数据库建设方案。
3月26日,由我校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研究中心顺利举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荣跃明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副校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谢遐龄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周山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徐洪兴教授应邀与会,共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4)科研成果
本季度,我所研究员共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SCI英文论文一篇:
Qing Liu and Barrett McCormick,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boundary 2, volume 38, number 1 (Spring 2011), pp. 101-134.
由杨国荣教授担任主编,陈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2011年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10-13日,由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法国人文高师东亚研究所以及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发起召开了“多元现代性:文化、理论与症结——中国与欧洲有关现代性的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现代性及多元现代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来自与会学者递交的论文。
由杨国荣教授担任主编,郁振华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知识问题与中西思想》2010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思想所所刊《思想与文化》第十辑,包括“知识之迷”、“哲学探究”、“人物与思潮”、“国民意识研究”、“经典与诠释”、“波兰尼专题”等论题,收录了国内外二十余位学者的新作。

3、各类综合信息

2011年2月28-3月28日,贡华南教授赴北京中央党校参加“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听取并学习了习近平同志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做了“抓落实”的重要报告,听取并学习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关于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等13次报告,其间到井冈山进行10天的实践考察。

 

二、重大学术活动


1、基地举行的学术活动综述

(1)我所举行2010年度基地重大项目专项工作会议

为了顺利迎接“十二五”期间基地重大项目的招标立项工作、确保基地重大项目的高质量完成,2011年3月21日上午,我所在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办公楼东楼“王元化研究中心”举行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专项工作会议,集中完成2009年度中标的基地重大项目中检、2008年度以及以前尚未结题的所有基地重大项目的预结项。出席会议的有杨国荣所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费斌副处长、金武刚副处长,以及6个相关项目的负责人。
会议首先进行2009年度中标的基地重大项目中期检查汇报。
上海财经大学盛邦和教授汇报了他承担的项目“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进展情况,他首先对该项目研究的总体框架、目标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2010年度项目完成情况做了介绍:1、已经完成项目长编26篇,计23万字。2、其中已成稿12篇,近11万字。3、其中已发表在权威杂志与核心期刊的论文10篇,近9万字。4、2010年发表论文5篇,计4万余字。5、策划《东亚学研究》系列丛书,合5册。其中专著《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6、《亚洲东方学研究——从原生态亚洲走向太平洋亚洲》(25万字)完成清样校订,即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7、《中日文化论——内核与外缘》(23万字)201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重读经典》之一种。最后,他还对项目中期成果《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章太炎亚洲观叙识》、《海运、海商、海军、海权 ——魏源思想中的“海国”理念》等做了简要介绍。由于“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研究”项目负责人顾红亮教授目前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由郁振华教授代为汇报了项目立项以来的研究状况,并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各思路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项目中期成果有:已经撰写部分章节,有些内容已经通过文章或会议论文的形式发表。已经发表阶段性论文5篇(均注明是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张君劢的精神真空论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梁启超〈新民说〉权利概念的多重含义》(《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现代中国思想前提与责任观》(《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与会专家对两位项目负责人的中期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认为他们时间意识、责任意识很强,同时也与项目负责人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我所2008年及以前立项且尚未申请结项的项目五项,分别是:现代文化反思与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伦理学:问题与思考、现代国家想象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直觉论和直觉主义研究、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研究。项目负责人依次汇报了各自的项目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尚未结项的原因、指出了预期结项的时间。许红珍处长认真听取了汇报,并提出了诸多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会议的最后,研究员们与社科处领导还就思想所数据库建设方案展开了热烈探讨。研究员们积极献智献策,通过研讨,我所进一步明确了基地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内容,并在会后形成了更为详尽的数据库建设方案。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开题

2011年3月26日,由我校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研究中心顺利举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荣跃明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副校长、社科处许红珍处长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谢遐龄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周山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徐洪兴教授应邀与会,共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在简短的开幕式上,朱自强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项目的研究工作。社科处许红珍处长就与项目相关的管理事宜作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开题论证会上,项目首席专家杨国荣教授首先从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课题的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行性研究、研究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点和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课题研究计划,并提请与会专家评议。
与会专家经过提问和认真深入地讨论认为,该课题立足于当代广义认识论和认知科学的大视域,以中国文化自身的展开为主线,系统深入地探究中国文化的认知特征、基础和结构,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目标明确、总体框架合理、逻辑严密;子课题设计内容新颖、层次分明,既注重各自的研究重点和具体问题,又能体现各子课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统一;采用的研究进路和方法与课题的预期目标相匹配,而一个多学科的、富有朝气的研究团队也将为研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同时,专家组也建议,鉴于该课题宏大且难度很大,希望课题组能突出研究视角和重点,明确具体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联合攻关,以期在设定的时间内取得丰富的创新性成果。

 

2、基地学术交流信息


(1)杨国荣、许纪霖教授应邀访问台湾大学、东海大学

应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和东海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思想所所长杨国荣教授,常务副院长、思想所副所长许纪霖教授于2011年3月1-5日赴台访问两所学校的相关院系,主要商谈建立双方师生互派访问、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等内容。
在东海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处处长刘舜仁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丘为君教授热情欢迎两位院长的到访,双方就联合开展国际交流、东海大学人文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进行多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和具体操作方案交换了意见,基本达成共识,并计划在合作交流正式启动后,为进一步推动两校间的合作交流提供契机与平台。会后一行人参观了风景如画的东海大学校园。
随后,在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介绍了台大高研院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项目实施等情况,并就今后两所高研院如何开展交流合作进行了磋商,为双方更深入地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刘擎教授赴加州大学、牛津大学开展学术访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思想所教授刘擎于2010年11月19日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参加由该校东亚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工作坊,主题是“跨越太平洋的东亚研究”(Bridging East Asian Studies Across the Pacific),作题为“The Rise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的发言。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20多位学者就东亚研究的新领域及其开展合作研究的前景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此后,刘擎教授应邀访问英国牛津大学,于25日在牛津“政治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演讲,题目为“当代中国社会想象的转变与政治正当性的重建”,并在该中心主任、政治学系教授Michael Freeden的主持下,与当地学者和博士生座谈。在此期间还访问了牛津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和Mansfield学院。
 
(3)其他交流信息

2011年1月5-8日,陈赟教授应邀赴河南出席由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嵩山国学与文化软实力高层论坛”,并提交论文: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秩序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
2011年1月6日,顾红亮教授应邀在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作“梁漱溟的儒学与乡村建设”的讲演。
2011年1月6-7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在河南登封参加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软实力论坛,发表论文:中国崛起与文化软实力。
2011年1月9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在贵阳知行论坛演讲”富强还是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2011年1月10日,陈赟教授应邀出席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出席康有为晚期思想学术研讨会,作章太炎《礼运注》的问题的发言。
2011年1月20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在北京参加搜狐网主办的2011年搜狐高峰论坛。
2011年1月21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北京博源基金会演讲:当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
2011年2月19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在上海图书馆演讲:风从八方来: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与上海人。
2011年2月26日,陈嘉映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讲座,探讨“哲学之为穷理和哲学之为对话”。
2011年2月28日:胡晓明教授应邀在上海华东理工学院进行演讲,题目:《人才、人的素质、人权与人心:我的美国文化观察》。主要内容:根据我在美国访学的所思所感,谈什么是人才,以及人的素质问题为什么与人权思想有联系,以及美国的宗教与人文价值问题。
2011年3月15日,胡晓明教授应邀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进行演讲,题目:《翻过刀锋的阅读:略谈理解中国文化的方法》。演讲就儒家是不是柔弱?是不是泛道德主义?是不是依附性的人格?道家是不是征服自然?民间的历史书写如何补正官修史书的缺失?秦始皇是不是代表历史的进步性?等一些二十世纪对中国文化误解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2011年3月17-18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在上海出席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主办的人文学与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
2011年3月24日,胡晓明教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演讲,题目:《域外的苏杭:西方及东亚近代游记与汉文学中的苏杭意象》。内容:这是讲演人近年来所探索的“江南认同”概念的一个延伸。为什么西方近代游记对“江南”有甚高的推崇? 为什么苏杭有那么大的传播面?东亚的苏杭意象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及近代特色?本讲座结合讲演人在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获得的一些新材料,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域外“江南认同”因素。


三、基地重大项目进展


1、王晓明:现代文化反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目前课题主要对“中国”想象、“个人/个体”意识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厘清了项目的两个重难点问题:一是现代思想/实践的“泛左翼/社会主义”主流的是如何形成、变质的,以及变质的关键节点在哪里。一是对“中国革命”的重新定义及其文学史论述的“效应”,如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文学性),什么是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社会/文化史和文学史的重新分期等等。


2、陈嘉映:20世纪中国伦理学:问题与思考

已即将完成20世纪中国伦理学的梳理、叙述与刻画,以及对材料的简短评论,并着手进行下一部分的写作:集中讨论20世纪中国伦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和隐而未发的问题。现在,第一部分写作已近尾声。
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编译了《维特根斯坦文选》,已由新世界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译出J.L.奥斯汀,《感觉与可感物》,已由华夏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编辑出版了《教化――道德观念研究》〔陈嘉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普遍性种种》〔华夏出版社,2011,1月〕,《哲学美学宗教问答录》〔华夏出版社,2011,1月〕。发表了多篇论文。近三个月发表的有:事实与价值,载于《新世纪周刊》,2011第8期。普世宗教与特殊宗教,《道风》34期(2011年1月)刊出。说理-论证及其他,载于《哲学分析》,2011年第一期。事实的说话方式,载于《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12期。


3、胡军:中国现代直觉论及直觉主义研究
 
本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尾声,进入最后的交稿、定稿工作。整个课题预计将在2011年5月申请结项。


4、胡晓明: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成研究
 
新增加了如下研究内容:中国文学中伍子胥意象的不同文类比较研究;中国文学中的雪夜访戴意象演变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兰亭意象演变研究
江南意象研究:南读书意象研究、江南音乐戏曲意象研究。近期的成果为发表于《“从江南看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的文章:《唐宋文人对“秋风魲鱼”意象的审美演绎:兼论中国文化意象之再生产》和《江南再发现:略论中国历史与文学以及海外有关中国典籍中的“江南认同”》


5、盛邦和:中国与日本:近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
《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历程中的亚洲认识》项目的研究由中国思想部分及日本思想部分组成。本年度第一季度主要从事中国部分研究。赴上海及外地购买和复印与本课题有关资料的工作在进行中,并与日本学者联系,购日文论著多部。具体情况如下:1、已经完成项目资料长编26篇,计23万字。2、其中已成稿12篇,近11万字。3、其中已发表在权威杂志与核心期刊的论文10篇,近9万字。4、2010年发表论文5篇,计4万余字。5、策划《东亚学研究》系列丛书,合5册。其中专著《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6、《亚洲东方学研究——从原生态亚洲走向太平洋亚洲》(25万字)完成清样校订,即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7、《中日文化论——内核与外缘》(23万字)201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重读经典》之一种。本季度有一篇论文《章太炎亚洲观叙识》,于《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发表。


6、顾红亮: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研究

2011年3月9日,项目负责人顾红亮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题目为“重新解释梁漱溟的责任观”,此演讲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系列演讲之一,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在梁漱溟的儒家伦理的思想中,责任或义务是一个核心观念。他认为儒家伦理偏重讲人伦关系,责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伦关系。虽然梁漱溟没有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责任理论,但是他用“以对方为重”和“互以对方为重”来解释儒家义务观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重新诠释梁漱溟的责任概念,分别把责任解读为义务、敬重性的责任和尊重性的责任。

 

四、优秀成果推介


1、《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杨国荣教授担任主编,陈赟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2011年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内容提要:
2008年4月10-13日,由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法国人文高师东亚研究所以及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发起召开了“多元现代性:文化、理论与症结——中国与欧洲有关现代性的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现代性及多元现代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来自与会学者递交的论文,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以下问题的思考:
在多元的视野中讨论现代性问题,总是涉及不同文明传统的关系。由于文明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走向现代性的道路、途径,现代化的模式与形态、现代性的内涵,往往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不同文明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与现代性的多样形态之间关系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也可以使现代性问题本身的探讨获得多重资源与多元的智慧,从而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沟通、相互尊重、和谐共存提供前提。


2、《知识问题与中西思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杨国荣教授担任主编,郁振华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知识问题与中西思想》2010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为思想所所刊《思想与文化》第十辑,包括“知识之迷”、“哲学探究”、“人物与思潮”、“国民意识研究”、“经典与诠释”、“波兰尼专题”等论题,收录了国内外二十余位学者的新作,其中有《论Knowing How》(J·斯坦利、T·威廉姆森)、《亲历实验:动作性知识与19世纪早期维多利亚文化的科学变革》(H·奥托·西本)、《宗教知识的可能性》(杰里·吉尔)、《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杨国荣)、《普遍性种种——同与通》(陈嘉映)、《德富苏峰思想考察》(盛邦和)、《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白璧德》(杨扬)、《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建构》(胡逢祥)、《批判与借鉴: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历史学意义》(路新生)等等。


3、《当代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陈赟、赵璕教授主编的《当代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2011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思想》辑刊第一辑,该辑刊以学术与思想相结合的方式,从思想史研究角度推动对中国问题、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度研究,为中国的思想成熟与政治成熟作思想准备。内容由主题论文、专题论文、一般论文、评论组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是中国思想的规正之路,也是人类文明的致中之途。本辑包括“主题论文”、“主题笔谈:近三十年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庄子》内篇研究专题”、“现代思想研究”、“经典作品”等栏目,收录的文章有程艾蓝:《中国其思乎?——法兰西学院就职演讲》、 杨立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吴国武:《文献、思想与诠释——多学科视野下的传统经学研究》、丁四新:《简帛研究三十年》、干春松:《寻找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之源——十五年来的国学研究》、唐文明:《中国思想的转向与经学问题》等27篇。


4、刘擎教授发表A&HCI论文,探讨“当代中国的传媒与公共领域”

Boundary 2, volume 38, number 1 (Spring 2011),刊登了刘擎教授(第一作者)和Barrett McCormick的论文“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的传媒与公共领域”)。
内容提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延伸到早前被称作“宣传工作”的领域,复苏了“传媒”的概念,并使之走向商业化。这对公共话语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作者简要勾勒了传媒变革的历史脉络,着眼于探讨了传媒商业化对公共领域结构与性质的转变,特别辨析了所谓非政治的“娱乐消费”文化所具有的政治含义,并以民主的公共领域为规范尺度,评价传媒商业化的正面与负面的后果。


5、《中州学刊》刊登盛邦和教授论文“章太炎亚洲观叙识” 
 
《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发表盛邦和教授的新作“章太炎亚洲观叙识”  。
内容提要:
章太炎宣传亚洲文化,主张“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他鼓吹“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但其所说的“国粹”,不如说是“亚粹”,其所言宗教,其实是佛教。他主张“亚洲和亲”,建立民族纽带,“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其值“五四”新潮席卷之际,孜孜于“亚洲古学”,寄思于“旧日文明”,则落后于形势,站到了新文化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