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
书名:回归公共空间
著者:许纪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定价:19.00
内容提要
这本《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2002年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作文狐狸文章的结集。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非专业类的报纸和公共刊物上,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思想文化评论集。前面三本分别是《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有趣的是,过去的三本旧作,较多的是一些学术文化评论,书卷气、文艺腔比较浓,而这本新的集子,更多的是社会思想评论,虽然文字变得“难看”,却多了几分沉重。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等。
作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知识分子及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无穷的困惑》(1988)、《智者的尊严》 (1992)、《中国现代化史》(主编)(1995)、《寻求意义》(1997)、《另一种启蒙》(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3)等著作。
目录
一 反思大学体制
1 北大改革的多维分析
北大新政:激活高校改革
学术自主:知识分子的自我立法
2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从质询政治到商议性政治
商议过程中的公共理性
转型政治中的商议性民主
3 比较视野中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何妨多元
小的就是好的
“没有男人的长春藤”
4 大学教育的反思
研究生导师的“三难”
谁该享受公费?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该由国家买单?
大学生们为什么逃睡在外?
善待学生,方是大学风范
博导为什么成了非驴非马?
5 从考试看社会分层制度
考博制度中的两种正义
学院精英与社会大众的断裂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哈佛女孩”?
6 知识生产体制的审视
知识生产体制的“再度国家化”
计划学术何时休?
大办文科与“高大全”
学术不端如何防范?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二 突发危机透视
1 近距离体验9·11
今秋流行星条旗
“Saynotowar!”
2 9·11事件与全球正义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
如何建构正义秩序
3 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
万民法的底线人权法则
人权的多元文化渊源
万民法的伦理依据
4 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此消彼长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的尴尬
理性的美国与情感的美国
5 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
危机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社群的缺席
仟么是公民意识?
三 日常生活批判
1 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
颠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模式
多元的中西文化传统
当代上海文化的单一化
2 都市的文化空间
文化都市如何营造
想象的乌托邦
新上海人的天下
不方便的现代化
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
3 技术理性统治下的社会
数目字管理下的数字化生存
赢者通吃的逻辑
说英语的上流社会
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
职业精神的内在资源
何谓大国?
4 焦点事件中的内在悖论
女排让球背后的理性悖论
从刘涌改判看两种正义
要金牌大国,还是体育大国?
戳穿“超女民主”的神话
5 社会生活的背后
还熊德明普通公民之本色
从梅艳芳看“界”
药方里的秘密交易
读经的困境
三联的文化品牌
盖棺论定可以休矣
6 多元化的阅读空间
网络时代的业余知识分子
公共舆论的传统
过去的《读书》
史学如何走向公共知识?
世间已无罗尔斯
日神精神的再现
人性的炼狱:我看《孔雀》
四 当代思想观察
1 启蒙的命运
新启蒙运动的由来
公共思想界的出现
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
潜在的批判性反思
90年代的分化
2 启蒙的自我瓦解
90年代的启蒙分化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解体
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世俗社会的神圣性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