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大学,已经进入“评审时代”。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各种项目的评审,已经进入常规状态,到时间就来了。高校里,大家分田分地真忙。分到的,要保住胜利果实,没分到的,要运动到让自己分到,大队人马出动,大笔的钱财撒出。至于本科评估,则更像是一场政治运动,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各个大学上下齐动员,老师不放假,学生帮造假,到处大标语:掀起迎评促建新高潮!
 各种评审无一例外都是行政主导。虽然从表面上看,评审专家都是教授、研究员,但这些人的选拔全凭教育部门的主张,选拔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是否在学术上有何造诣,而是看他是否是官,比如各个重点大学的相关学院的院长,更关键的是要看这个人是否听话,如果有某人在某次评审中不那么听招呼,那么下次评审就不找他了。
 姑且不论这种评审是否必要,比如什么叫做“一级学科”?什么叫做“重点学科”?为什么要有“重点学科研究基地”?为什么同样一个学科,比如政治学,凭什么你的学校的政治学就是一级学科,我的学校的政治学就不是,你的学校的就是重点学科,我的就不是?天底下政治学只有一个,中国和外国只有一个,怎么学科到了中国,非要分出高下等级来?
 这种中国特色的高校评审,只有中国专家明白,外国专家都不明白,当然我辈一般教师就更不明白了。但是,有些评审,至少从字面上看我们还是明白的,而且以为如果非要评的话,我们有资格参与。
 每年的例行先进评选,现在还在进行,优秀教师一年一年评出来,院级、校级、省部级,等等。只是评选已经成了走过场,领导看上谁谁就当便是。有的单位甚至连群众评议的过场都不走,好像也没出什么乱子。除了这些老名堂之外,新名目也在涌现,比如精品课,精品教材,名师(国家级和省部级),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等。这些新名堂背后往往藏着巨大的物质利益,比如如果哪个教师的课入选精品课,那么就可以得到30万元的资助,当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也有30万元。
 可是奇怪的是,这些涉及教学的评选,学生不能参与,教师也不能参与,往往等到评完了,大海报贴出来,优胜者的名片上多添了一行字,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身边又出来一个“牛人”。
 一个教师,教好课是应尽的义务,是本分,评先进已属多余,更何况什么名师,精品。在还存在数量不小的失学儿童的情况下,这种高调的评奖,大笔的赏赐,则显得格外不协调。就算非评不可,那也得听听学生的意见,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才真正知道哪个老师教得好,怎么可以领导关起门来一鼓捣就定了呢?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相关领导自己符合评选条件,最后评出来的多半是他自己。
 高校的各种评审,从学术评审到项目评审,再到教师评优,对教育,对学术,甚至对教师行业本身,只有摧残,没有帮助,更谈不上促进,这种官本位的评审,不仅不能奖优,反而加速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完成逆向淘汰,高校里,凡是老实做学问的人,在这种评审中,不是落荒而逃,就是自我放逐,迅速边缘化,让那些即使原来有点学问,也没有时间继续做的学官们占据学科主流,占据各种官方的平台,年复一年地炮制出大批量重复而平庸的“科研成果”,其中还不乏造假和抄袭之作。
 在这场评审的狂欢中,只有两个优胜者,一个是那些学官们,他们的头衔越来越长,荣誉的级别越来越高,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还有一个就是教育管理部门,它们成功地利用越来越名目繁多的评审,把大学捆在了部属政治的战车上,老老实实,亦步亦趋。输的是国家,输的是教师,输得最惨的是付出了青春和金钱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