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

工作简报
2007年第3期
——————————————————————————————————
 
 本 期 目 录
王铁仙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文军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郁振华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许纪霖研究员出版重要著作《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顾红亮、刘擎、胡晓明诸教授到国外访问研究
本所研究员出席学术会议
黄克武教授在我所作两场学术讲演

 

王铁仙教授《相通相契的心灵档案》一文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
 我所王铁仙教授发表在《上海文学》2007年第2期的文章《相通相契的心灵档案——鲁迅瞿秋白友谊之谜》一文最近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作为封面重点推荐文章全文转载。
 这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论文,它不同于其他一般论述鲁迅瞿秋白友谊的文章思路,着重从人性的层面,从文化的层面,从心灵的层面,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和细节描写,把鲁迅与瞿秋白风雨中携手,危难中相扶,分离时彼此牵挂,淋漓尽致地刻画在读者面前。王铁仙教授在文章中指出,论述鲁迅瞿秋白深厚友谊的文章很多,但它们几乎都是从鲁迅对中共的信任、与瞿秋白有共同的政治信念和目标,来解释形成深厚友谊的原因,这确是它们友谊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但鲁迅与一些基础时间不算少的左翼人士和共产党人并没有结成友谊,与有些人还发生了很深的矛盾。所以仅仅从政治层面是无法解释的。他认为要从更广阔的心灵世界的相通,更深的精神上的契合,更细微的人格、气质的相互吸引,来体验、感悟、分析其深层的原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和分析了鲁迅与瞿秋白精神世界的相通想契。一是鲁迅从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看到瞿秋白对他的杂文和思想、精神有真正深刻的理解,而这是从未有过的。二是他们两人相互始终真诚和平等相待,瞿秋白的真诚和平和以及对鲁迅在左联中的作用的重视,与一些左翼青年对鲁迅的轻慢和张狂,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他们都是“工作狂”,具有相同的优秀知识劳动者的坚韧和认真的品质和作风。四是他们有某种相似的家庭身世,都是“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都看透了中国封建末世的腐朽,都有反叛出来的情感经历,同时又留存着中国传统中求实、刚健、高洁的文化素养和气质。这些都使鲁迅对瞿秋白产生不同寻常的亲密之感。文章最后归纳:人的心灵是比所有可见的事实加在一起都还要广阔深邃的世界。心灵的奥秘来自于人性的多重结构、情感的细微曲折;心灵的相通想契同样复杂微妙,都是探索不尽的,不能只用抽象的理论、逻辑的推理来解释。
 
 
《新华文摘》转载文军教授论文《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我所文军教授新近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的学术论文“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一文最近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该学术论文是文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新进展——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及趋势”的结项成果及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长期以来,文军教授致力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自2003年承担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文军教授曾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篇。此次发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是对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提炼。经过三年的艰苦研究和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文军教授在该文中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新华文摘》转载郁振华教授论文《扩展认识论的两种进路》
 《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转载了我校哲学系郁振华教授的论文:扩展认识论的两种进路。该文原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该文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家不满于在西方近代产生的仅仅局限于知识经验的狭义认识论观点,主张把形上智慧纳入认识论研究的视野,阐发了一种扩展认识论的形上进路。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它在对知识经验的分析中强调knowing-how的重要性,展示了一种扩展认识论的实践进路。扩展认识论的这两种进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关联,比方说,在对人类认识及其成果的表达问题上,实践进路对于形上进路就能有所补正。


许纪霖研究员出版重要著作《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研究员著作《大时代中的知识人》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本书汇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心态史角度研究十九位知识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字。从心态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与一般的从思想史、政治史或社会史角度研究,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从思想史角度切入,主要是根据知识分子留下的文本,从观念层面讨论他们的思想变迁。而从政治史领域出发,会特别关心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政治实践以及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互动;假如从社会史的角度入手,则着重于知识分子的内部分层、外部交往、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而我理解的心态史的研究,虽然也要结合上述思想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不同研究取向,但更主要的,是透过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发掘其心理、情感、文化习性和行为模式,不仅考察通过理性层面所呈现的直觉的观念,而且还要观察其非理性层面的不自觉的心态人格。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作者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分子研究个案的汇编集,从中反应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研究风格。

我所顾红亮、刘擎、胡晓明到国外访问研究


 我所顾红亮研究员于2007年7月中旬赴美国伊利诺利大学访问,为期一年。
 
 我所刘擎研究员2007年9月7日开始作为“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访问研究学者,到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政治学系进行学术研究。
 
 我所胡晓明研究员的学术访问分别是:
 2007年8月在巴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2007年9月在汉堡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及?汉堡大学中文系。


本所研究员出席学术会议
(以时间为序)


 我所陈勤建研究员参加了2007年6月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学术会议,发表了题为《设立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的思考——以2006年周庄年俗生态区策划构思为例》的论文。
 
 2007年7月,我所陈勤建研究员参加了由上海市宣传部主办的“上海民博会”,作了题为《中国元素的选择、组合和重构》报告。
 
 2007年7月10-13日,我所许纪霖研究员参加由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讨所主办“神学与当代汉语学术语境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报告:“世俗社会中的中国人精神生活”。
 
 2007年7月13日至15日,我所罗岗研究员参加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转移》。
 
 2007年7月14-16日,我所许纪霖研究员在成都参加由华东师大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985基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之“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史国际研讨会”,担任论文评论人。
 
 2007年7月22-24日,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邀请,文军教授在杭州出席了“第三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曁系列讲座”,并在论坛上发表了“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之争”的学术演讲。此外,还同其他10所著名高校的学者一起就社会政策学科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对话与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五家单位共同主办,来自于10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30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2007年7月23日至25日,我所罗岗研究员参加郭沫若研究会主办的“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闻一多对〈女神〉的评论》。
 
 2007年8月15-17日,我所许纪霖研究员在墨尔本参加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中国研究系主办之“中国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世俗社会中的中国人精神生活”。
 
 2007年8月15日—17日,我所陈勤建研究员参加了全国傩戏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初议古傩和旅游文化产业》。
 
 2007年8月17日至19日,我所罗岗研究员参加同济大学主办的“第十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担任论文讲评人。
 
 2007年8月21-24日,我所陈勤建研究员参加了上海市文广局、浙江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长三角公共文化论坛”会议,作为特邀嘉宾作了 题为〈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联动共同发展〉的报告。
 
 2007年8月21-22日,文军教授应邀出席“2007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主题发言。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台湾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来自两岸四地近100名学者出席本次学术盛会。
 
 2007年8月25-26日,文军教授应邀出席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和谐进步与知识分子的责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社会学、公共管理学领域的120多名专家,就社会和谐进步与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2007年8月31-9月3日,文军教授应邀出席吉林大学举办的“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现代性反思与全球化转向: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的主题发言。本次会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举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40多名学者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8-13日,陈赟副教授应邀出席在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现代中国与美术现代性(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成都站)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与四川省美术馆等联合主办。在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虚无主义、诸神之争与价值的僭政: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2007年9月21-22日,应浦东新区党校邀请,文军教授为在新区党校学习的处级干部做了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报告。
 
 2007年9月22-25日,我所郁振华研究员参加在上海-黄山举行的“对话与和谐:纪念伽达默尔逝世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宣读论文“应用的认识论分析”。
 
 

黄克武教授做“现代性与终极追寻:精英与民初上海宗教界”报告
 
 2007年9月12日下午3:30在历史系二楼学术报告厅,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纪念馆馆长黄克武教授为华师大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由许纪霖教授主持。
 黄克武教授以民初精英人物如严复、郑观应等为例,展示了19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一直为现代化论述或对世俗社会想象所忽略掉的宗教面向。第一代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严复晚年大量卷入宗教活动,大修寺庙,加入中国灵学会,有着如史华慈所说的“两个面向”——既面向西方、寻求富强,追求现代化,又立足传统,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并纠缠在两者的矛盾冲突之中。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欧战之后,人们开始反省西方文明。不仅有以梁启超、梁漱溟、杜亚泉等人为代表的另一种启蒙传统,还出现了宗教界的反省。儒教、佛教、道教大规模复兴。这种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面临着宗教性的现代转向。儒教、道教、佛教主要有两种方式面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变迁,一是内在的适应,即吸收科学的理论、概念,重新阐释传统的宗教理论,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同时又立足传统宗教信仰,批判科学的物质、精神二元论,追求终极关怀;另一种是外在的适应,这些精英人物利用上海的城市空间,在宗教界、慈善界、实业界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网络,充分发挥宗教的济世功能,拓展了宗教的空间。黄克武教授认为,民初精英的现代性与终极追寻之间并不冲突,说明了以往传统/现代、科学/宗教,迷信/启蒙、新/旧等范畴的划分并不是那么的清晰,若回到历史过程中去看,会展现出比启蒙论述更为复杂多元的面向。不过,启蒙论述也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宗教内在深沉的恐惧也具有危险的潜能。如何在现代社会为宗教建立合理的空间,值得探讨。
 
 

黄克武教授做“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胡适的公共形象与私密情感”的报告
 
 9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共同举办的“思与文·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1楼报告厅举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纪念馆馆长黄克武先生做题为“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胡适的公共形象与私密情感”的报告,报告由许纪霖教授主持。
 黄克武教授认为,在近代思想史上,胡适无疑是最精彩的人物之一,但长期以来,在冷战思维下,胡适曾在大陆第一号战犯,而在台湾是第一号英雄,这其实是对胡适的某种扭曲。胡适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欲,有冲突,有长处也有缺点。今天要重新审视胡适的历史形象的话,必须尽可能地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只有这样一种真实的生命经验才是对我们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知人论世”。
 胡适的研究必须突破四种迷雾,首先必须打破胡适自己制造迷雾。他一直在精心刻画自己身后的形象。第二个迷雾是政治的迷雾。即意识形态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第三个迷雾是“公、私”与性别的迷雾。过去一贯将公、私明确划分,过多关注其公领域,而忽视其私领域。而对其私领域的研究,又往往落入男性中心主义的窠臼。第四个是文化的迷障。要看到真实胡适身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黄克武教授介绍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试图帮助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第一,胡适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角色,需要重新思索。一个切入点是注意胡适与新儒之间的辩论,值得注意的是新儒家的兴起是对胡适的挑战的回应。胡适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有两层面的意义。从破的一面讲,胡适代表近代中国转型中建立新文化典范的角色,大力批判中国文化负面性的东西,主张以“有组织的吸收”的形式来借鉴西方文化。立足于一种温和、渐进的立场,力图找到中西、新旧文化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发展。在立的层面,胡适在新儒家的兴起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近代中国文化的张力是五四与反五四的张力,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活力的所在。第二,胡适的私密情感世界,如何回观?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有更多的了解胡适多彩多姿的一生,展示了其另外的一面。总体来看,胡适的一生是相当精彩的,公、私两面都不枉此生,值得我们玩味、学习。
 讲座精彩纷呈,幽默睿智,现场气氛热烈,同学踊跃提问。用许纪霖教授的评价说,黄克武教授的报告既把胡适“去神化”,也“去妖魔化”,把他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揭示了胡适公与私两面都揭示出来:公共形象让人可敬,私的一面让人觉得可爱。讲座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