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重要成果与获奖
杨国荣教授荣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陈赟、郁振华教授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许纪霖教授主编《史华慈与中国》近日出版
高瑞泉教授著作《智慧之境》出版
我所研究员李维武教授著作《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出版
陈勤建教授著作《中国民俗十讲》8月出版
陈赟新著《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出版
贡华南新著《味与味道》出版
学术交流
海外学者来访:托马斯•拉奎尔 帕特丽卡•劳伦斯
思想所研究员海外访学
本所研究员出席学术会议
基地要闻
“思与文”讲座:顾德曼 帕特丽卡•劳伦斯
文军教授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
我所郁振华研究员获2008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雷启立研究员课题获2008年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顾红亮教授顺利结束海外访问研究归来
杨国荣教授荣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8月下旬教育部发布教高〔2008〕7号文件,正式公布了表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经上海市推荐、全国同行专家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中,共评出100名获奖教师,我所所长杨国荣教授获此殊荣。截至目前,我校共有2位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9月10日,杨国荣教授受邀参加了在京召开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接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证书、奖章和奖杯。同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的“庆祝第二十四届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杨国荣教授还荣获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会共同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陈赟、郁振华教授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
日,经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基金理事会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审通过,54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353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我所陈赟研究员的《中庸的思想》荣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郁振华研究员的《扩展认识论的两种进路》荣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许纪霖教授主编《史华慈与中国》近日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许纪霖教授主编的《史华慈与中国》,是根据2006年“史华慈与中国:纪念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整理而成的会议论文集,该书近期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本杰明•史华慈(1906-1999)是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也是享誉全球的对人类文明有深邃思考的大思想家。他生前长期担任哈佛大学教授,与费正清齐名,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外的中国研究领域,很少人有人像史华慈那样,对中国研究和人类文明的比较研究做出了全方位的卓越贡献。
在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史华慈被认为是美国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中国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崛起》,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有重大影响。他坚持以文献研究入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指出毛泽东思想路线与苏联革命思想路线的区别和分歧,具有很大的预见性。在中美建交过程中,他向美国国会提出过重要的咨询建议,促进了中美建交的进程。他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首批成员。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史华慈是哈佛大学政治系和历史系教授,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研究中国思想史,他的严复研究被认为是西方严复研究的最有成就的代表作。80年代出版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被认为是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权威著作,翻译成中文之后,也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人类文明比较研究领域,史华慈对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印度文明、儒家文明等都有深入研究,他主张人类文明的平等和互动交流。他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和西方中心观念。他尤其希望通过对中国文明的深入研究来深化、丰富对人类发展经验的认识。他认为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所思考的问题,不是科技和经济发展所能解决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现代性所带来的物质救赎主义的严峻现实,如何重新振兴轴心文明的人文传统,是这位思想深邃的智者临终前最为关怀的问题。
此外,史华慈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中国研究专家。如今活跃在美国和世界学界中国研究专家之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如孔飞力、柯文、杜赞奇、田浩、墨子刻、艾恺、默尔•戈德曼、黎安友、杜维明、张灏、李欧梵等等。而接受过他学术指导的则更多:易劳逸、弗里德曼、林毓生、叶文心、王国斌、瓦格纳、史扶林、舒衡哲、戴维•阿库斯、格里达、盖博坚……他的门下,可谓群星璀璨,大师云集。一个导师在其一生当中,培养出那么多的世界级学术大家,也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研究的巨匠诞辰90周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于2006年12月16日-1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史华慈与中国:纪念 史华慈 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大批史华慈教授的生前同事、学生、顶尖的中国研究权威云集丽娃河畔。他们之中有: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的麦克法夸尔教授、柯文教授、马歇尔• 戈德曼教授、默尔•戈德曼教授、裴宜理教授、芝加哥大学的杜赞奇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艾尔曼教授、威斯康辛大学的弗里德曼教授、 林毓生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张灏教授、 包筠雅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田浩 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叶文心教授、卫斯理大学的舒衡哲教授,康乃尔大学的陈兼教授、来自亚洲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赓武教授、早稻田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一桥大学的坂元弘子教授,还有来自港台的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和台湾大学的吴展良教授。
出席研讨会的国内学者阵容也相当豪华,其中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金冲及教授、北京大学的张芝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启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教授、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南京大学的高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萧延中教授、《历史研究》杂志社的徐思彦编审、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姜义华教授、葛兆光教授、金光耀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张仲礼教授、熊月之教授、童世骏教授、周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苏智良教授,以及东道主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济顺教授、余伟民教授、杨奎松教授、沈志华教授、邬国义教授、许纪霖教授、姜进教授、刘擎教授。
研讨会结束之后,作为会议的策划者,许纪霖等人受命编了这一部会议论文集。本书的面世,不仅表达了全球中国研究学界对史华慈教授的怀念之情,更是对他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学术传统的最好的继承。
我所研究员李维武教授著作《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7月出版
李维武教授著作《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于今年7月份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由作者近十多年来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三十余篇组成,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的深入思考、多方探讨与独特视域,反映了作者对20世纪中国哲学所作的开拓性研究。书中将这些论文分成七组:第一组题为“研究方法与思维空间”,着重探讨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二组题为“哲学转型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着重探讨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环绕这些问题所作的思考、演进及其成就与限制;第三组题为“哲学转型中的文化观与历史观问题”,着重探讨西化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些问题上的开展及论争;第四组题为“哲学转型中的政治哲学问题”,着重探讨环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所展开的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第五组题为“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着重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哲学现化转型的多方面联系;第六组题为“湖北地区与武汉大学的哲学传统”,着重探讨湖北地区的心学源流及武汉大学的哲学传统;第七组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新发展、新走向。
陈赟新著《现时代的精神生活》7月出版
陈赟著作《现时代的精神生活》2008年7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认知,必须在现代的自我理解过程中展开。在世俗化的人本世界,“上帝”既死之后,占据上帝之位的却是基于主体之人的“价值”,价值的僭政构成了虚无主义困扰的本质。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价值的生产在中国终于被纳入了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与中国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关联在一起,而中国思想与中国政治的成熟无疑是中国重建的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天下思想在这个重建过程中必将自身展现为一个深邃广袤的远景思想空间。
大型女性文学总集《江南女性别集丛书》出版
我所研究员胡晓明教授参与主编的《江南女性别集丛书》,初编收书39种,上下册,大32开,120万字,2008年8月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专收明清时期江南女性别集的大型丛书,它综合性别文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二者之长,形成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女性别集系列,计划分批出版。
该书根据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珍藏稿本、抄本以及罕见的刊本、印本整理而成。内含诸如钱孟钿《浣青诗草》、席佩兰《长真阁诗集附诗馀》、归懋仪《绣馀小草》和《绣馀续草(二种)》等重要文集。皆属海内外首次整理面世。
目前,女性文学、性别诗学、地域文学研究方兴未艾,中国明清时期女性作家及其创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这种研究局面颇不相称的是,江南女性别集的文献汇编、整理出版尚未形成规模格局。本丛书的出版,成为目前国内外第一部地域性的大型女性文学总集,必将有力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和江南地域文学研究的发展。
陈勤建教授主编《中国民俗十讲》8月出版
陈勤建教授主编的《中国民俗十讲》,8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生肖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衣食住行”等民风民情的深入研究,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并使其逐渐认识到民俗不仅是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生活文化现象,更是民族深厚文化的历史积淀。
高瑞泉教授著作《智慧之境》近期出版
高瑞泉教授的新著《智慧之境》,2008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附该书序言:《智慧之境》原是十多年前为了纪念业师冯契先生而作的一篇文章,最初发在《读书》杂志。因为喜欢这个题目,就拿来做本书的标题。这当然不是说自己已经臻于此境,至多只表示私心之向往。所以收入本书的文章涉及的人物和思想看似宽泛,归总都与对智慧的追求有关。
前一阵学术界讨论起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意思是中国古代有没有西方人称为Philosophy那样的“哲学”是很可疑的。“哲学”一词自然是20世纪的新名词之一,其实“智慧”也并非中国哲学的突破时期就有的概念。那时候,孔子就直愣愣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则说“道”无所不在,而且“每下愈况”。古人认为,求道的精神和对道的认识,就是智慧。要说得更具体些,有两个人说得特别好。一个是司马迁,他说“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一个是程明道,其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中国哲人无论追求如何玄虚、空灵的大道,最高的境界却是与人伦日用不即不离。“天人之际”的幽明之境,要在“古今之变”的日用常道中体证。所以哲学之“思”和人类之“史”是难分难解地联结在一起的。
贡华南新著《味与味道》9月出版
贡华南新作《味与味道》9月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作者以味觉为起点,讨论中国哲学的生成基础,并探讨了“味”活动的存在论意义、结构、在感觉谱系中的地位,以及形下、形上层面所生长出来的丰富意义。考察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国化”、“哲学化”的双重努力,并以“味”、“感”、“象”为核心对此问题作了提纲式展望。
本书的旨趣在于寻求以味觉来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视觉性已逐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核心,视觉正被用作阐释世界的基本方式。令人目眩的视觉繁华是否就是我们唯一可能的道路?如果不是,我们还有何种值得尝试的思想与存在?面向我们存在自身,转回生生之宇宙万象,宇宙万象呈现的绝非纯粹的形式,而是一个由特定思想所给予的“有味之物”,且在味者之味中到来。这个世界与味者相交融,因而只能在味者的味活动中寻求根源。撇开味者及味的活动诚然可让我们别开生面,但也同时遮蔽了这个有味的世界。回归味觉正是这样一种尝试。
有味觉思想吗?味觉如何思想?这是本书面临的首要的问题,于此作者诉诸“史”的反省,以期提供某些正当性说明。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相应于此,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味以“合”、“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看”。味渗透于中国思想的各个层面,在生存论上强调以味在世;思想方式上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主要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味、感、象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主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海外学者来访(以时间为序)
托马斯•拉奎尔教授讲座:现代火葬的出现与死亡之作业
9月8日15:0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系教授托马斯•拉奎尔(Thomas W. Laqueur)受邀座客“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号楼3楼学术报告厅做题为“火葬与亡者的文化建构”的学术演讲。讲座由我校思勉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主持,我所所长助理、历史系教授刘擎担任翻译,我所研究员、历史系姜进教授、刘昶教授在座,100余名学生参加。
拉奎尔教授是美国著名文化史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文化史,特别关注性、死亡和纪念仪式的文化历史。此次讲座中,拉奎尔教授以新文化史的视角,从建筑、进步观,革命政治等八个层面审视火葬的历史,揭示其与欧洲历史中多种重大事件的关联性,诠释了火葬与亡者文化建构的多重意义。
拉奎尔教授指出,通过展示不同关系网中的火葬,死亡在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意义得以显示:第一,认识到死亡是原初性的瞬间;第二,死亡仪式是本根性的;第三,在不同的文化中,如何处置亡者(葬礼)有着广泛、多样的规范与标准;第四,对亡者的处置是衡量、定义一个文明的重要依据;第五,死亡代表、展示了一个终极的真理(真实/真相)。
帕特丽卡•劳伦斯教授讲座:
狭窄的艺术之桥——布鲁姆斯伯里、现代主义与中国
9月10日晚7点,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帕特丽卡•劳伦斯(Patricia Laurence)应邀来到了华师大校园,为广大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狭窄的艺术之桥:布鲁姆斯伯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所研究员、中文系教授罗岗主持。帕特丽卡•劳伦斯教授代表著作《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一书中译本的主要翻译者万江波博士担当了讲座的翻译工作。
帕特丽卡•劳伦斯是纽约市立大学博士、名誉教授,曾执教于瓦莎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下属布鲁克林学院。专攻英国文学、文学理论、小说史及女性现代书写。著有《阅读沉默:英国传统中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在《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一书中,凭借其在中英两国旅行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相关采访,劳伦斯将其对沉默的研究延伸至东方,这本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团体新月社与英国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之间的纽带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娓娓道来,通过回溯1935到1937年间,朱利安•贝尔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与中国女作家兼画家凌叔华之间的交往,充分展现出中英两国诸位作家,如弗吉尼亚•伍尔芙与凌叔华、G•L•狄更生(英国历史学家)与徐志摩、E•M•福斯特与萧乾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将两个文学团体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展现出来,更揭示出这两个社团幕后的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现象。
思想所研究员海外访学(以时间为序)
杨国荣教授受邀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9月5日至6日,杨国荣教授应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院主任Lim Hyungtaek教授之邀,在首尔出席成均馆大学东亚学院主办的“重新思考东亚的传统知识观念”国际哲学会议。
会议就东亚知识理论的性质、特征,以及东亚知识的方法论与进路等问题展开研讨,是关于亚洲哲学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会上,杨国荣教授做主题发言,题目为:“经学实证化之后的知识观念转换”。
郁振华教授赴挪威卑尔根大学参加 “多元民主”的学术研讨会
9月15日至18日,郁振华教授远赴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科学论中心,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多重民主”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其题为“Knowledge, Morality and Politics: 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Michael Oakeshott”的论文。随行的还有我校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以及赵修义教授。
郁振华教授应邀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主持研讨会
9月22日至24日,郁振华教授应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niversity of Uppsala)科学史和思想史系的邀请,前去主持seminar,并宣读论文"Embodiment in Polanyi's Theory of Tacit Knowing"。
许纪霖教授应邀赴澳门大学演讲
应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历史系的邀请,9月28日,许纪霖教授在澳门大学历史系进行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演讲,在此次演讲中,许纪霖教授结合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的长期研究,围绕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伦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问题,详细分析了为什么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世俗化的社会,并以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要的人生观,各种宗教信仰形式因何相继出现复兴的趋势,中国的核心价值和公共伦理又因何出现危机并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里等。在演讲的最后,许纪霖教授还讨论了在四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亮点,究竟是昙花一现,抑或有可能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伦理。
文军教授赴澳大利亚出席“China-Australia Social Policy Forum 2008•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Policy”
9月27日至10月5日,文军教授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出席“China-Australia Social Policy Forum 2008•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Policy”,并在论坛上做了“The End of Farmer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New Townspeople: A Survey 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Farmers in suburb of Shanghai”大会发言。该论坛系中澳双方间首次举行的高层次的社会政策专门论坛,出席该论坛的代表将包括两国的学者、政府官员、社区工作者等。
本所研究员出席的学术会议(以时间为序)
文军教授应邀出席“大城市人口集聚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研讨会”
7月10日,文军教授应邀出席“大城市人口集聚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研讨会”。并就“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的新动向”做了专题发言。该研讨会有上海市社会学会、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上海及其他地方的60多名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易慧莉教授参加上海中山学社“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国际研讨会
7月31日至8月3日,易慧莉教授受邀参加上海中山学社“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有关孙中山早期铁路建设规划的一条重要资料》。
大约在1912年6月,孙中山与《纽约先驱报》驻华记者澳洲人端纳有过一次关于他在中国建设铁路的规划的详细谈话。7月4日,端纳在致原《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当时是袁世凯政治顾问的莫理循的信中,完整地披露了孙中山与他的谈话内容。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资料,因为它不仅涉及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建设铁路的线路,还包括建设铁路的资金来源,以及筹措铁路建设资金的方式。而后者,则是在当年6月25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公开谈论其铁路建设规划时所未涉及的。而几乎在所有研究孙中山生平和实业思想的论著中均未使用此条资料。如权威的陈锡褀先生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林家有先生的专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思想与主张》,以及台湾吴相湘先生编撰的《孙逸仙先生传》等论著。孙中山与端纳关于在中国建设铁路规划的谈话,1946年端纳在其回忆中又详细谈及。当1912年7月4日端纳在致莫理循信中谈及孙中山的铁路建设计划时,语气尖刻辛辣,充满嘲讽之意,而在1946年的回忆中,却充满理解和敬意。不仅端纳态度的转变令人玩味,而孙中山的铁路建设计划中所透露出来的伟人性格令我们肃然起敬。
罗岗教授受邀参加“2008中国城市文化论坛”
8月13日,我所研究员罗岗教授受邀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2008中国城市文化论坛”。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意在为回顾、总结中国城市文化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促进中国的城市文化研究。
会议云集了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五地30多名著名的专家学者,罗岗教授在会上做了《城市文脉与理性规划》的发言,他从“灾后重建”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城市多元发展的困境可以说,与会30多位代表的发言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不但回顾、总结了中国城市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发展轨迹,更为探讨城市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契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的思路。
文军教授应邀出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探索与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和“2008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
8月17日至18日,文军教授应广西大学邀请在南宁出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探索与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做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的主题发言。来自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广西自治区各高校和机构的近5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8月23日至25日,文军教授在吉林大学出席“2008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上海城市更新及其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主题发言。该会议由台湾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举办,来自海峡两岸30多家著名高校和机构的5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陈勤建教授应邀参加“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9月3日陈勤建教授赴浙江宁波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并做了题为“略论国家名录民间传说的风物保护”的发言。该论坛由中国民文艺家协会和日本神奈川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
王家范教授参加“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6日至7日,王家范教授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主持。
李维武教授出席“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研讨会
9月6日至9日,李维武受邀参加了湘潭大学主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及其在现时代的意义》,并在大会上发言。论文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正视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客观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产生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一理论在现时代的意义,在于为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资源。
文军教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9月8至9日,文军教授在上海出席“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此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给予指导。论坛主题为“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哲学、国际关系等中国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文军教授在“中国改革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分论坛上做了“城市劳动力移民的系统生成及其结构性意义”的主题发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国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学者参加了本次分论坛的研讨。
杨国荣教授应邀出席“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11日至1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杨国荣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发表了题为“经学的义理向度——以理学的衍化为视域”的演讲。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核心和正宗,在古代社会不仅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条重要途径。不论是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传统,还是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传统,都与中国哲学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次“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经学与中国哲学发展的关系、儒家经学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主题,以及开展儒家经学研究的途径、方法和新的思路、儒家经学的发展演变史、中国经学与西方诠释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许纪霖教授做客广东南风讲坛和有为讲坛
9月26日许纪霖教授应邀做客广东佛山市南风讲坛并发表了题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演讲。次日,许纪霖教授做客广东南海市有为讲坛,畅谈“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
陈勤建教授应邀参加“2008上海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国际论坛”
9月28日陈勤建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2008上海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国际论坛”,本次论坛由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普陀区人民政府、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由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滨河生态、经济、文化与上海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为主题。陈勤建教授在论坛上就《苏州河生态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做了精彩发言。
我所“思与文”讲座迎来新学期第一讲——
顾德曼教授谈“上海早期股票市场的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问题”
9月5日下午3点在闵行校区历史系二楼报告厅,由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思与文”讲座举行本学期第一讲,讲座邀请来了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教授顾德曼(Bryna Goodman),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上海早期股票市场的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问题”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姜进主持并翻译。
姜进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顾德曼教授,顾德曼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她是卓有成就的美国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其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同乡会组织的专著《家乡、城市和国家——1853-1937年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为她在史学界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她正在完成一本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的媒体和政治文化的专著,很受学界期盼。此次演讲是这本书中内容的一部分。
顾德曼教授从上海近代以来股票交易所畸形发展并导致1921—1922年即民国十年间发生的“民十信交风潮”讲起,她指出上海近代股票市场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其投机性质十分明显。以前学术界对上海股票市场的研究仅在经济史或政治史展开,而顾德曼教授的研究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中国人对股票市场这种新的经济机构和制度的看法做起,分三个方面对上海早期股票市场进行研究。这三个方面就是:一、从殖民主义、半殖民地的上海租界中找上海股票市场产生的原因;二、从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感情方面看民族主义理论如何塑造股票市场的制度建构的;三、从公众、大众化媒介对股票市场的认识方面看中国文化对股票、资本主义市场的认识。
顾德曼教授的讲座引用了大量的近代上海大众化媒介和主流媒体如《申报》、《商报》、《时事新报》等媒体刊载的不同集团的中国人,对股票市场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其中还有照片、漫画、图片、小说等大众文化载体,分析了上海作为半殖民地和中西文化交汇处的特点决定了其股票市场和民族主义、中外文化、道德伦理冲突纠结在一起的发展特征。
顾德曼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鞭辟入里,使同学们大受启发。整场讲座持续了2个多小时,最后在同学们精彩的提问中结束。
美国学者帕特丽卡•劳伦斯教授做客“思与文”讲座
9月10日,美国学者、《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的作者帕特丽卡•劳伦斯教授受邀做客“思与文”讲座,在闵行校区做了题为“狭窄的艺术之桥:布鲁姆斯伯里、现代主义和中国”的学术演讲。讲座由罗岗教授主持,《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的中文本译者万江波女士担任翻译。
劳伦斯教授专攻英国文学、文学理论、小说史及女性现代书写,在《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这本新著中,凭借其在中英两国旅行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相关采访,劳伦斯将其对沉默的研究延伸至东方。
在本场讲座中,劳伦斯女士首先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凌叔华和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外甥朱利安•贝尔之间的跨文化恋情,将两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两个平行的文学团体——中国的新月派与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之间的纽带,然后借助文学作品、日记、信札、绘画等文献资料延伸开去,重点探讨了凌叔华与弗吉尼亚•伍尔芙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两人的相同点,由此说明文学是一种开放的、跨语系、跨国度的文化公共领域。
文军教授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
经中央批准,文军教授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重点教材《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的编写工作。7月6日,文军教授应邀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启动工作会议,并就参与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了专题讨论。
顾红亮教授7月底顺利访学归来
我所研究员顾红亮教授于7月顺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研究,回到国内。他于2007年7月以freeman fellow身份赴美国伊利诺利大学香槟分校访学,历时一年。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网页开通
近日,以本所与文史哲为主体建立的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网页开通,主页网址是。通过该网页,将能及时了解思勉最新动态,学术资源,以及研究状况,也可以及时获得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最新资讯。
雷启立课题获2008年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9月上旬,根据上海市社科规划办网站公告,2008年度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全市共有172项获批准,其中一般项目129项,青年项目43项。我校本次共有29项课题获批准,其中我所研究员雷启立教授的《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为一般项目课题,获得批准。
我所郁振华研究员获2008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9月下旬,经过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了2008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名单,我所郁振华研究员的“认识论的语用学转向研究”项目入选并获得资助。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是上海市人事局自2005年起设立了,该计划的目的在于鼓励留学回上海人员开展科研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