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威·喀斯特教授纵谈"比较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历史系唐小兵
2004年11月22日下午3时,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迎来了她尊贵的客人-曼威·喀斯特教授。这位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与社会学系的讲座教授给聚集在新逸夫楼报告厅的师生作了一场生动而精彩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比较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曼威·喀斯特教授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结构性巨变,这个巨变就是被全世界人们都在谈论和切身体验的所谓全球化。他认为,作为学者的首要使命就是使用分析性的概念,在一个数据和经验性观察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和澄清对全球化的界定和认识。与此同时,必须在一个比较的视野中理解全球化,而要避免将全球化简单地与西方化、美国化等同起来。他指出,全球化不是天外来物,而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变迁的基础之上而自然形成的。首先是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信息系统的建构,其次是很多新组织形态的出现,包括传媒帝国的诞生等等。
针对在世界某些地区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曼威·喀斯特教授认为全球化过程并不意味着必须而且能够包括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而是说这个进程是被权力关系所主导的,也就是说这个全球化的网络会吸收那些对其有利的元素,而尽量抵拒、排斥那些对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对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内部结构应该区分看待,有些是仅仅在经济上反对资本的全球化霸权,有些是因为本土的文化认同特别是宗教认同遭到侵犯或蔑视,而对全球化采取抵制的态度,所以即便是反全球化运动也不是单一化的整体,而是存在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社会基础的。
曼威·喀斯特教授也谈到了这个席卷世界的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现在强劲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对几个世纪以来的相对保守的历史传统的"逆转"。而这个逆转在19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也就是大量的外商投资进入中国,中国通过开放市场获取了很多的尖端技术。他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平衡和调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国进入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谨慎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全面的全球化。他指出在全面的全球化和完全的拒绝全球化之间采取这样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金融政策方面更是如此,而且这种策略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我应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延续。
演讲结束后,曼威·喀斯特教授回答了现场几个研究生的提问,他进一步就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冲突、全球化与区域性的文化传统价值的紧张感、市民社会的生成等议题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技术与社会讲座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和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荣誉教授,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都市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卡斯特教授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1964年毕业于梭尔邦大学(Sorbonne)经济法律系。1967年在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梭尔邦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巴黎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任教。1979年,出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系和社会学系教授。2003年起任现职。他同时还是多个国家政府的高级顾问。卡斯特是当今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都市化研究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迄今已出版20多部著作,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代表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的城市化》(1973)、《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市民:城市运动的跨文化理论》(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5)、《西班牙的新技术、经济与社会》(1986)、《信息技术、经济重构与城市发展》(1988)、《信息化城市》(1989)、《世界的科技城:21世纪工业复杂性的构成》(与斯科特合著,1994)、《区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与博雅合著,1996)、《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认同的力量》(1997)、《千年的终结》(1998)和《网络星空》(2001)等。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城市问题》曾被译成10多种语言,成为国际上都市研究的经典著作。他通过对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田野调查而做的有关都市社会运动和社区组织的比较研究,不仅使他获得了1983年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而且还被学界誉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1998年,卡斯泰尔获得了美国社会学会的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奖(the Robert and Helen Lynd Award),以及马德里地方政府颁发的都市计划最佳论文弗兰德斯奖。2000年因其对"加泰窿工人商业团体"的杰出研究而获得国际五一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