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主办的学术丛刊《思想与文化》(第一辑)正式出版
9月中旬,本所本所主办的学术丛刊所刊《思想与文化》(第一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思想与文化》是一种有关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的学术丛刊,它以发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前沿性、权威性成果、鼓励文史哲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推动我所科研工作的进展为宗旨。《思想与文化》由本所所长杨国荣为主编、副所长陈卫平、王家范为副主编,本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楼宇烈教授及学术委员会成员熊月之研究员、陈平原教授、胡晓明教授、陈伯海研究员等担任编辑委员。《思想与文化》第一辑包含以下几个栏目的内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变迁、人物与思潮、中西之间以及道德与文化演进等等,它收入了本所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关于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
本所将推出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学术传统
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庆学术报告
10月16日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庆50周年,为纪念校庆,我所拟举办系列校庆学术报告会。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虽然并不十分悠久,但是其人文学科却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涌现了一大批国际著名的人文学者。王元化先生、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之与中国现代文学,吕思勉先生、李平心先生、陈旭麓先生之与中国近现代史学,冯契先生、徐怀启先生之与哲学,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同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他们不仅自身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人文学者,这些年轻学者现在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各个学科的骨干力量。我所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的综合力量的具体展现者,本着继承我校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和进一步推进我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的精神,我所拟在校庆期间举行系列学术报告会。这些学术报告会从不同方面展示我校、我所文史哲各学科的学术传统以及在近现代思想文化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图为王元化先生在我所举办的“全球对话中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报告
本所所含中国哲学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8月,作为本所重要构成的中国哲学学科通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科建设办公室验收,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所中国哲学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它的奠基人是国际知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契先生,冯契先生著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人的自由和真善美》、《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他的注重理论研究、逻辑分析的哲学路向、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的独特的研究方式,逐渐形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传统。我所中国哲学学科最为集中的体现了这一传统精神与研究路向。这种学术背景在国内中国哲学专业是独特的。20多年来,本学科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已出版学术专著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次有12项,其中一等奖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项有4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本学科在承担国家社科与教育部重点课题上,也走在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曾两次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四次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本所中国哲学专业具有相当的学科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一、中国哲学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力量协调整合起来,成立华东师大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列为第二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样,更能发挥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性研究;二、参加“211”工程“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文化”,并且顺利完成本学科承担的任务;三、有在中国哲学界堪称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式,包括:历史考察与理论思维相统一,将哲学史的研究与哲学理论的建构结合起来;在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下研究中国哲学;在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在认识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在中国哲学界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仅1996年以来,本学科出版的学术著作就达30余部,内容不仅涉及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辐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这些方面的若干学术著作,曾经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本学科在队伍建设上有明显的“四优”:(一)年龄优势、(二)学历优势、(三)职称优势、(四)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势。该学科研究人员年龄50岁以下的占73%,拥有博士学位的占78%,具有教授职称的占45%,有国外留学和合作研究经历的占50%。即将出版的《上海市重点学科概览》将收入关于我所中国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此外,我所中国哲学学科正在进一步申报教育部重点学科。
Hyun H?chsmann将我所进行为期8个月的访问研究
美国新泽西州城市大学哲学系系主任Hyun H?chsmann教授,将于明年年初来我所进行为期8个月的访问研究。Hyun H?chsmann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学习,系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她的专长是思想史及哲学史,已出版《庄子》、《论彼德·辛格》等多部专著,即将出版《哲学在中国》,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同时,她精通德语、法语、英语、韩语等,对西方的哲学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她到我所访问期间,将开设有关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较的研讨班,为研究生作若干专题讲座等等,这对推动本所的研究工作、促进研究生的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冷天吉、贵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牟永生已于今年9月来到我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冷天吉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牟永生副教授的近期研究课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价值系统。
日本、挪威等学者访问我所
▲7月8日,香港基督教牧师培训学校主修神学思想的教员和学生十九名在谢成光教授率领下访问本所。他们和本所部分研究人员畅谈了当代思想文化与宗教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且相互交流了对于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双方强调以后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彼此之间的对话。
▲9月13日,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来我所座谈。吾妻重二教授就宋明理学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两个方面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与本所研究人员交换了看法,双方还交流了日本学者和中国大陆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就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
▲9月30日,挪威奥斯陆大学何莫邪教授来访,与我所所长杨国荣教授以及部分研究人员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的关系问题,何莫邪教授特别对先秦中国经典的语言系统作了非常详细的梳理考察,他还介绍了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研究古代文献的经验。
本所研究员分别出访美国和挪威
■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底,本所研究员童世駿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童教授在访美期间,曾经做过若干关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方面的演讲。
■6月30日—8月30日,本所研究员郁振华副教授赴挪威卑尔根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参加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的博士讨论班,并作了题为“Michael Polanyi on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Man”的学术演讲,演讲针对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思想文化的对峙现象,论述了科学与人的研究之间的连续性,强调科学与人的研究没有固定绝对的界限。该讲稿以为Working Paper的形式在该中心正式出版。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有关国际学术会议
●8月31日—9月5日,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赴日本京都参加首届亚太公共哲学论坛,宣读论文“Distinction between Sameness and Harmony 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杨国荣教授从比较哲学的视野探讨了同一与和谐的区别,以及与此相关的主体间性、文化际性诸问题。
●7月20-24日,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赴北京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宣读论文《道德与认识——中国哲学的视域》,论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道德与认识的关系这一伦理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本所常务副所长陈卫平则向大会提交论文《中国近代知行观的特点》,论文就中国近代知行问题的起源、演变及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本所研究员高瑞泉教授赴北京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宣读论文《直觉与智慧——现代新儒家关于直觉问题的探讨》。论文就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的直觉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描述,并对于他们之间的同异做出了比较性的研究。
●7月13日—23日,本所研究人员陈勤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参加第十三届世界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5日—12日,陈勤建教授在北京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13日—20日,他又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白裤瑶学术研讨会”。8月22日—25日,陈教授在浙江温州参加“中国民俗学科理论研讨会”。他分别向上述研讨会提交了论文,这些论文较为系统了展现了陈教授对于现当代民俗文化的近期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8月22日—25日,本所研究员童世駿教授在香港参加“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李大钊和穆勒》。论文就李大钊和穆勒的思想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论文阐述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特点与方向。
●9月6日—9月9日,本所中国近现代思想研究室主任高瑞泉教授和本所研究人员陈赟在武汉参加“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高瑞泉教授提交论文《直觉与默识——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其论文梳理了熊十力的直觉理论,并将之与梁漱溟的相关学说作了比较分析。同时,高瑞泉教授还就文明对话问题在武汉大学作了学术讲演。陈赟在会上宣读论文《在通向真实存在的道路上——晚年熊十力的本体论转变》。论文就熊十力晚年思想转变的线索与实质展开了论述,并把转变的内涵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实体是现象的本原还是现象的自身、实体是单数形式的绝对还是复数形式的自由个体,实体的体证是单个人的自证自明还是发生在共同生活中。
●9月23日,本所研究员童世駿教授赴济南参加本年度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年会,宣读论文《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康德历史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就康德的历史哲学的论题及其基本精神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论文还分析了康德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本所研究员郁振华副教授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宣读论文《默会知识论视野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论文论述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并从默会知识论所开拓的哲学视野出发,探讨了近现代哲学史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
研究所简讯
◆9月20日—30日,本所研究员林在勇教授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制作一档文化方面的电视节目,即将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 7月13日,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来本所视察工作,对本所工作进展表示满意。
◆7月 24日,意大利历史科学学会暨米兰国际关系史学会吸收本所研究员顾卫民教授为会员。
◆9月13日,教育部社科司司长顾海良、科研处处长张保生来我所视察工作,他们对我所工作表示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若干指导性建议。
◆9月22日—28日,本所所长杨国荣在成都参加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主任会议。在大会期间,杨所长和其他重点文科研究基地的领导充分交流了基地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