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F.Jameson)教授应邀来本所演讲


2002年7月28日下午,本所邀请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和批评理论讲座教授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在新逸夫楼报告厅演讲,主题是:《现代性的神话》,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旭东翻译。
杰姆逊(FredricJameson,又译詹明信,1934--),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代表人物。早年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及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为"理论"在北美的兴起提供了重要资源。80年代以来转入当代文化批评和阐释的开创性工作,在世界各地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笼》、《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地缘美学》、《时间的种子》、《布莱希特与方法》、《文化转向》、《现代性的神话》等。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5年创立杜克大学文学博士项目,担任系主任及杜克批评理论中心主任至今。80年代中期曾在北京大学长期讲学,随后出版讲演录《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此后多次来华访问。2002年起受聘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本次演讲的内容是他即将问世的新著《现代性的神话》的导言。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杰姆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的思维风格,将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完美地结合在对观念话语的意识形态读解之中。以"把现代性概念历史化"的论点为核心,文章分析了当今世界范围里激烈的思想观念的斗争,批判了种种扭曲历史、抹杀历史的意识形态论述,呼唤知识分子忠于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职守。在冷静、现实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压抑性的同时,杰姆逊表现出对历史的辩证运动的尊重,表达了为争取一个更为美好的"集体性社会存在"而不懈工作的真诚信念。

FredricJameson


本所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

2002年7月1日上午,来自MacMurray College的著名学者Richard Palmer教授,在本所会议室讲学。Richard Palmer教授研究诠释学已经三十多年,他曾经在德国Heidelberg跟随加达默尔本人作博士后研究。他的著作《诠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与加达默尔的解释理论》已经成为诠释学研究的范本。本次他讲座的题目是《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他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对于加达默尔与哈贝马斯思想的差异作出了精彩的分析。讲座之后,本所部分研究人员与研究生和Richard Palmer教授进行了对话交流。参加对话的有杨国荣教授、童世骏教授、潘德荣教授、张旭东教授、施炎平教授、郁振华教授等等。

Richard Palmer


2002年7月11日下午,本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第三会议室举行“台湾和上海学者视野中的全球化”学术对话会。在对话会上,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瞿宛文研究员应本所邀请作了主题报告。瞿宛文是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长期以来研究台湾、大陆与全球化的关系,是台湾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代表人物,并担任著名的《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社长。与她一起来的还有其丈夫,殷海光基金会执行长、《青春之歌》的作者郑鸿生先生。瞿宛文研究员分析了以自由市场为主体的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在发达国内兴起的有广泛参与的跨国性的反全球化运动之间的关系.从作为台湾学者的视角出发,反思了反全球化运动的意义。本所研究员童世骏教授、许纪霖教授、胡晓明教授、罗岗副教授等出席了对话会,并从大陆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对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2002年8月2日下午,本所在新图书馆2楼第3会议室举行学术座谈会,由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系主任、讲座教授张隆溪博士主讲,题目是《从马可波罗的最新研究看西方汉学的新动向》。张隆溪是哈佛大学博士,长期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教授,他的学术著作《道与逻各斯》(中译本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1994年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张隆溪先生传递了最近在西方举行的有关马可·波罗的国际会议上的有关信息,并由此讨论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最新的动向。许纪霖教授主持了本次座谈会,本所研究人员胡晓明教授、陈赟等参加了座谈会。

2002年9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李幼蒸研究员访问本所,并作了题为《符号学与哲学》的报告。李幼蒸先生是我国符号学研究的专家,又是著名的哲学著作翻译家,对于西方电影理论的翻译、介绍与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讲演中,李先生就哲学本身的性质、功能及其历史变化作出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性质的理论研究方法的价值与意义。

 

2002年9月30日下午,本所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永祥博士作学术座谈,题目是:“平等理念的梳理与反思”。钱永祥曾留学英国,长期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中国政治思想,翻译有韦伯的《学术作为志业》,著作有《在虚无与纵欲至上》(台湾联经2001年版,北京三联2002年版),兼任台湾殷海光基金会理事长。钱永祥先生在演讲中,对于平等理念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并对于当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平等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反思。在钱先生的主题发言结束后,本所研究人员与钱先生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对话。参加对话交流的有杨国荣教授、童世骏教授、许纪霖教授、胡晓明教授、张汝伦教授、陈赟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讲座《大学的理念》

   应本所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讲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于12日下午3点在科学会堂讲座,题目是《大学的理念》。金耀基先生从事大学领导管理工作有年,又对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有深入的观察,著有《大学的理念》一书。在演讲中,他就大学教育的历史与传统、现代大学中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进行了分析。演讲结束后,我校校长王建磐、党委书记张济顺、副校长马钦荣接见并宴请金耀基校长。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有关学术会议

2002年8月19-22日,高瑞泉教授、陈赟讲师出席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在青岛举办的“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诠释与创造:熊十力的易学诠释》、《<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高瑞泉教授的论文以熊十力为例,探讨了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与创造性转进的关系,陈赟的论文以王夫之为例,探讨了周易思想体系所体现的中国天人之学的思想模式。
2002年7月20-24日,童世骏教授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中国政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社会主义可以怎样看待自由主义?》。论文站在社会主义的理论立场对于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2002年8月16-18日,许纪霖教授参加在上海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的“国家、地方和民众”国际研讨会,递交论文:《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 。另发表文章:《9-11周年祭:诺亚方舟驶向何方》, 《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5日,《女排让球的背后》,文汇报,2002年9月23日。

 

哈佛燕京学社黄万盛先生、佛光大学欧崇敬教授访问本所

2002年8月27日,哈佛燕京学社黄万盛先生访问本所,与本所常务副所长童世骏教授等进行友好交流。
9月4日,台湾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欧崇敬教授访问本所,与本所所长杨国荣进行友好交流。他们彼此介绍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两地动态。

本所网页域名与内容更新

从2002年9月开始,本所网页域名更改为国际域名,内容进行较大调整。除了原有的《工作简报》、《成果简报》以及思想所有关情况介绍以外,另外增设《研究员文集》专栏,每月新推出一位研究员的文集;增设《思与文》网刊;增设《网络文摘》专栏。网络每月更新一次,由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