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举办系列学术讲座
□2002年10月16日(周三)下午,德国布洛赫研究所所长(德) 克劳斯·库菲尔德(Klaus Kufeld教授应邀访问本所,他作了题为《思想就是超越: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现实意义》的演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曹卫东教授作了中文翻译。库菲尔德教授详细介绍了布洛赫的生平、布洛赫的著作、布洛赫思想中的乌托邦概念与物质的概念,以及“直行道”的思想、布洛赫的宗教观等等。并且进一步阐发了布洛赫思想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2002年10月18日上午,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梁燕城博士来本所访问,作了题为《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重构》的学术报告。梁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在中西哲学交融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想的语境中,对于中国哲学作了新诠释,他的演讲深入浅出,风趣生动。
○2002年10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系中国现代政治史博导高华教授应邀在本所主讲《多维视野中的毛泽东研究》。高华教授是著名的中共历史和毛泽东研究专家,他的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毛泽东与延安整风》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他的报告展示了近年来毛泽东研究的现状,带来了很多有关的信息。
◎2002年10月23日下午,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郑宇建博士应本所邀请讲座《因果空间与理由空间——当代分析哲学的一种运思进路》。郑博士通过因果空间与理由空间的区分,深入细致论述了分析哲学的思问路向。参加学术座谈的有杨国荣教授、郁振华、陈赟等。
□2002年11月1日下午三点,美国天普大学哲学系主任Shusterman教授,应邀来本所作了题为《实践美学与亚洲思想》的精彩学术报告。Richard Shusterma教授毕业于Hebrew University,而后在军队服役三年,然后在St. John'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完成他的博士学位。曾任Temple University 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著有Perforing Life、Practicing Philosophy: 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Pragmatist Aesthetic,编有Bourdieu: A critical Reader、Analytic Aesthetics、The Interpretive Turn等。在报告中,Shusterman介绍了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并就它与亚洲思想的关联作了深入的阐发。
◎2002年11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应邀访问本所,作学术演讲《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钱理群先生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曾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师18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班,以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钱先生是颇负盛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著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 唐吉柯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在本次讲座中,钱理群先生详细叙述了鲁迅先生与现代评论之间的论争。
2003年度重大课题评审进行顺利
2002年10月19日下午,本所举行重大课题评审委员会会议。对本所2003年度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重大论争研究》、《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研究》进行评审,评审委员共有9人,他们是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 教授、东南大学哲学系樊和平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晓明教授等9人,其中樊和平教授、胡晓明教授因事未能出席。评审委员会对于两个课题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议通过两个课题的立项,但同时也对课题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课题申请人许纪霖教授、崔宜明教授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要求,分别对课题设计进行了完善与修改,在此基础上,本所学术委员会举行了学术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充分肯定了课题的意义,认为论证得较充分,一致同意立项。
Cathrine Linch教授来本所作访问研究并作学术报告
2002年10月18日,美国东康州大学历史系教授Cathrine Linch(中文名:林琪)2002-2003作为富布来特学者,在本所作访问研究。Cathrine Linch教授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学博士,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她的专长是思想史及哲学史,即将在美国斯坦佛大学出版专著《粱漱溟与中国多元论的抉择》,并发表多篇论文,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同时,对西方的哲学文化有很深的造诣。
2002年10月25日,Cathrine Linch教授在本所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此次讲演的题目是:《粱漱溟的“团体”概念与社群主义》。林教授就社群主义与梁漱溟对于团体问题的共同点与差异作了详尽的阐发。本所研究人员杨国荣教授、童世骏教授、许纪霖教授、郁振华教授、罗岗教授、陈赟博士等参加了与林琪教授的学术对话,讲座气氛生动热烈,讨论也在不断深入。
本所来访学人
◎ 德国Bauhaus University 教授Karl Schawellka 于9月16日访问本所,就中国哲学及当代中国思想交换看法。
◎加拿大Brock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荣灼,于10月22日访问本所,与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等就中西哲学作了深入的交谈。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教授访问本所并作学术报告
应本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泽厚教授于2002年12月22日访问本所,与所长杨国荣教授就中国哲学与思想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对话。23日下午,在图书馆报告厅,杨国荣所长向李泽厚先生颁发荣誉研究员聘书,李泽厚先生作了题为《关于情本体》的学术演讲。校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于24日会见了李泽厚教授。
李泽厚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它对于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思想与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世纪新梦》等著作,长期为当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李泽厚先生在演讲中,比较了中西文化背景中“情感”所占的位置,从哲学的层面提出问题,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就“情本体”是否属于哲学问题、中西方对情的理解有何不同、中国有没有找到超越的东西、“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意义等四个方面阐释了他本人的观点,体现了多年来思考的成果。
李先生在演讲中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认为应该在世俗的平凡和琐碎中发现情感的意义和快乐,而这种情感是非目的的、非功利性的。他指出过去儒学中又强调性统治情的一面,要求一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而在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却越来越变成了机器统治的世界,人被迫进入一种科学机器统治的世界中,在这种背景下,李先生认为应该关注“情”的本体世界,努力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情”在将来的意义所在。
本所成功举办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12月14-16日,本所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学者6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着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角度进行了深入分组研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知识分子的自我理解、全球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政治存在主义、知识分子:在专业与公共之间等。
开幕式由许纪霖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俞立中教授致欢迎词、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Pitman Potter教授作了讲话,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作了主题发言。常务副所长童世骏教授主持了闭幕式,许纪霖教授、Timothy Cheek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致闭幕词。
本所与香港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拟共同主办“全球化中的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
2002年12月,本所与香港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在上海商讨共同举办“全球化中的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上海和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学术的开放和国际化也日益吸引世界上一流的思想家和研究专家到东亚,与中国学者分享和交流多元现代性的经验。为了促进中国与海外学者的学术交往,推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为青年学者和学子提供广阔的知识视野,本所与香港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合作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系列讲座。每年20讲,为期三年,共60讲。系列讲座分3个系列:全球化中的文化思潮、全球化中的社会变迁、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初拟邀请查尔斯·泰勒、理查·罗蒂、杜维明、墨子刻、石元康、刘小枫、万俊人、托尼·塞奇、孔菲力、史景迁、李欧梵、汪晖等26位著名学者。
本系列讲座还将特别资助上海地区之外的青年学子,对于非上海地区的在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供特别资助。本讲座经费由主办双方共同承担,原则上以香港方为主,以上海方为辅。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学术会议
◎2002年7月23日至26日李学昌教授参加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转型”。在宣读论文中,李学昌教授表明:近代以降,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型,与国家政权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社会转型过程的起伏曲折与国家政权的演变互为表里,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近代化成败的关键。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走过的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近代化模式,也有别于多数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它既要求政权作为“经济人”直接介入经济变革,担当示范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又要求政权作为“守夜人”为社会变革创造外部条件;还要求政权通过有效社会整合化解社会转型中积累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在特殊的历史契机中,国家政权推动社会转型的富有个性的新模式。可惜的是,这种尝试最终由成功走向了失败。当然,无论成败得失,都有它的历史价值。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权全面介入社会转型,就是它的一种历史回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政权再次转变其社会作用,则是它的另一种历史回声。
◎2002年10月15日,胡晓明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文学专业博士生工作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2002年10月21日,胡晓明教授在镇江参加中国文选学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选学会主办,会议议题为“文选的核心概念”,提交论文《读文选札记》。
◎10月21-26日,罗岗副教授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当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2002年11月2-3日,罗岗副教授参加《文学评论》杂志社、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究会,提交论文《网络空间的文学与文化生产》在会议发表。
◎2002年11月8-11日,高瑞泉教授在衡阳参加船山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王船山人性论的现代意义——兼论20世纪船山哲学研究的现代性》的发言。
◎2002年12月14-15日,罗岗副教授参加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被压迫者的知识如何可能》在会议发表。
◎2002年12月15-17日,高瑞泉教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评论。
◎2002年12月29日,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参加由上海社联主办的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研讨会,提交论文《东方色彩、民间主导、小事做起》。
◎2002年12月12日至13日,李学昌教授参加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在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次中华民国史中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1940年代后期江浙农村社会解构的历史思考”。论文指出:学者们在总结1940年代后期社会控制失败的根源时,往往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分析,将社会控制失败归咎于国民政府的政治衰败、统制经济政策及其在“二战”后重建无力。也有个别学者从国家政策与农村社会接触的层面予以思考,认为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在阶级冲突的农村中竭力维护现状,未能建立起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本文的研究显示,40年代后期社会控制的失败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根源。因为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顶点,农村经济资源枯竭不仅加剧了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结构性冲突,还引发了农村社会与国家的对抗,而社会结构中精英阶层缺位、土豪劣绅和小规模割据势力膨胀、保甲制度重建失败,又增加了国家实施有效社会整合的困难,走投无路的国家政权不得不诉诸暴力,但事与愿违,国家强化社会控制的举措反而加速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崩解。在此种背景下,稳定秩序、恢复经济、实施宪政等等措施,都在农村社会现实中化为泡影,至于建立“民主、自由”的结构更无从谈起,整个社会都需要重新构造。
◎2002年12月19至20日,李学昌教授参加“纪念尹奉吉义士就义7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管理处主办,在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管理处举行。李学昌教授提交论文:“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抗日战争”。
论文主要内容是:1932年4月29日,韩国志士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制造了炸弹事件,此事件使韩国临时政府名声大振。由此也拉开了中韩合作共同抗日的序幕。韩国复国运动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中韩之间合作抗日,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对中国的抗战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10月9-12日,郁振华教授在复旦大学,参加由复旦大学和美国哲学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哲学的趋向——中美学者的对话”研讨会。在分组讨论会上,用英文作“The problem of arti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的发言,通过对Wittgenstein哲学的讨论,试图从“表达”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来澄清“默会知识”的概念。
◎2002年12月5-6日,郁振华教授参加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的“形上智慧与理论知识”的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关于“形上智慧和默会知识”的发言,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的中国形上学作了批评,提出了形上智慧的超越和转换的课题。
◎2002年12月14-16日许纪霖教授组织、参加公共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盛邦和教授于2002年10月在同济大学参加“面向21世纪的亚洲文化”国际讨论会。
许纪霖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作学术演讲
本所研究员许纪霖教授在2002年10-11月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作系列演讲。他的演讲的时间郁内容如下: (1)10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近代中国的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10月23日,北京大学,《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3)10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4)10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5)10月25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的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6)11月12日,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7)11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8)11月13日,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还是现代性内在的困境--9-11事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