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工作简报
2003年第一期


重大项目“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文向度”取得重要进展

本所2000年度重大项目杨国荣教授主持的“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初稿的主要部分已完成。初稿由课题组分工撰写,课题组成员由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不同学科的十余位研究人员构成。在内容上,课题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人文学术本身的现代化过程,描述了现代性的话语知识行为制度的变迁,并对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反抗现代性的思潮给予了关注。课题由十一章组成,初稿大约有60万字。课题组还将在初稿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改。


 学者专家来访

□前科罗拉多学院副院长Kathryn Mohrman教授于3月25日到所访问,与杨国荣所长、童世骏副所长就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3月12日,福建省长乐市老子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哲学社顾问李建德先生访问本所。3月13日晚,在本所会议室为研究生举办题为《老子的自然哲学》的讲座。讲座对于老子的自然哲学作了详尽的分析。

□3月29日,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清侨教授,在本所作了题为《文化研究在香港》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香港学术界文化研究的近期状况、动态与重要的学者、机构等等情况。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有关学术会议


◎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中西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本所副所长童世骏教授、郁振华教授具体筹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高瑞泉教授主持会议。本所所长杨国荣教授、副所长童世骏教授分别作题为《现代性的哲学沉思》、《多元现代性问题》的主题发言,分别就现代性的一般问题、多元现代性问题发表了意见。本所研究员赵修义、郁振华教授也出席会议,在会上发表论文,讨论哲学的现代性问题。

◎2003年3月27日,本所研究员易惠莉教授在上海图书馆参加由上海历史学会中日关系史专业委员会、日本长崎县立西波尔德大学共同举办的“上海长崎交往”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宣读论文《从长崎到上海——中日文化交流场景和内容的转换——关于“千岁丸”访沪武士笔下的江南士绅考论》。论文主要内容如下:自江户幕府实行锁国体制,长崎是日本唯一允许外国人——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之地,长崎也因此成为日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唯一窗口。日本文人学士为了学习汉学、兰学而游学长崎,赴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中则不乏文采、学识俱佳者,锁国体制下直接的中日文化交流就以此为背景而进行,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赏析以及探求有关中国的知识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日本学者吉村永吉先生曾以江户幕府中后期长崎汉学者吉村迂斋等与中国商人酬唱的诗集、信函集和笔谈录等为依据,整理出参与交流的中国商人的人名录,并就其出身、家世、籍贯作了考订。在有具体人物活动出现的长崎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的研究中,吉村永吉先生对在长崎进行的这种“国际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出了中肯的评价。1862年的“千岁丸”访沪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地由长崎转移上海的转折性的事件。千岁丸作为第一艘受幕府派遣由长崎出发来中国的日本商船,它的抵达上海既标志着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江户幕府锁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崎贸易体制——的彻底终结,也标志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心由长崎向上海的转移,上海取代长崎成为幕末日本了解中国和世界知识的窗口。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自然包含交流双方参与者身份和交流的内容的变化。作为率千岁丸访沪的幕府官员和长崎官员的从者的日本各藩年轻武士留下的访沪实录,为研究这一历史性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利用这些访沪实录重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开端的历史场景时,有必要就其中出现的中国江南士绅作出较详的考订。在对由具体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呈现的千岁丸访沪事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起始状态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一,千岁丸访沪日本武士在上海接触的社会阶层,这一点直接联系着对实录反映的中国社会现状的真实性和深刻程度的评估,即实录作为中国江南社会地方史史料价值的认识。其二,千岁丸访沪作为开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对长崎贸易体制下交流状态的某种继承,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在长达二百余年的长崎文化交流中的获益有重要意义。其三,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人文遗迹,包括士绅的思想中保留有大量关于明代倭寇及16、17世纪之交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军事对抗的历史记忆,在二百余年没有日本人进入中国之后,当日本年轻的武士们以“横挎长刀”的形像出现在上海街头之际江南士绅的反应,可以从此认识历史记忆对于中国和日本这样两个既有深厚文化关系,又长期互相视为潜在挑战势力的国家的意义。

◎杨国荣、许纪霖于3月29-30日在复旦大学出席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台湾正大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0世博与上海城市精神”的学术研讨会。杨国荣、许纪霖分别作了“未来城市的人格精神”及“上海城市文化”的主题发言。杨国荣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城市作为文化本质的展现形式,就其未来发展而言,人格精神的打造将是其追求的目标。许纪霖教授认为,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有其悠久的城市文化的历史意蕴,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它已经形成的个性或风格。


杨国荣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做哲学演讲

◎ 杨国荣于3月21日应邀在上海师范大学作道德哲学的讲演。

◎杨国荣于3月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中心报告厅作首次“华夏学子讲坛”讲座,题为“理解哲学-何谓哲学,哲学何为。”“华夏学子讲坛”由校学生会创立,以讲座形式为主,以宣扬人文学术精神为目的。


许纪霖教授赴台、港访问

◎许纪霖教授于2月11-3月13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研究所邀请,作为访问学人在台湾访问一个月。在访问期间,分别在2月21日和27日在近史所和社科所作了题为《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正义的基础》两个学术讲座,又先后应邀到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中山大学和东海大学作了专题学术演讲。

◎3月13-20日 ,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邀请,许纪霖教授访问一个星期。17日在中大作了题为《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的演讲,19日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了《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的演讲。


Catherine Lynch、 Hyun H?chsmman教授来本所从事高级访问研究

◎本所访问学者、美国东慷奈迪克大学历史系Lynch教授在本所从事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农村问题的研究。并在本所就梁漱溟思想为主题举办学术演讲。

◎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哲学系主任 Hyun H?chsmman教授于2003年1月3日再度来本所从事访问研究,并将于近期主持研究生的研讨班,讲授自由主义哲学。Hyun H?chsmman教授系美国新泽西州城市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曾经于是去年在本所进行为期8个月的学术访问,并为我校研究生开设系列讲座,讨论Peter Singer的后果论伦理学。Hyun H?chsmman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学习,系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其专长是思想史与哲学史,已经出版《庄子》、《论彼得·辛格》等多部著作。她精通德语、法语、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


本所召开全体校内研究人员会议,组织申报教育部重大课题

2月17日,本所召开校内全体研究人员会议,相应教育部号召,组织讨论申报教育部重大课题。经过认真论证,决定申报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研究》为主题的重大课题。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社科处处长许红珍。

本所新聘颜海平教授为紫江讲座教授

2月17日上午,本所聘颜海平为紫江讲座教授。我校师资办朱伟华同志与本所杨国荣所长、童世骏副所长、胡晓明教授、盛邦和教授等对于颜海平同志的学术成果、科研水平进行了鉴定,经过讨论,认为颜海平同志符合紫江讲座学者的要求。
颜海平教授出生于1959年7月4日。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发表了十幕历史剧“秦王李世民”,由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演,获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一等奖。1982年在复旦大学任教,1983年底,由复旦大学选派赴美留学。1983年10月开始在Cornell University攻读欧洲戏剧文学与批评理论。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在Cornell University 任“访问教授”。1992年至1994年在Oberlin College任比较文学与戏剧文学访问助教授。1994年赴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任教,2001年春被评为欧美现代戏剧文学、文化研究专业的终身教授,并开始主持此专业研究生方面的工作。2002年秋至2003年春,应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d的邀请,作为资深驻校学者主持Michigan 新成立的世界戏剧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2002年秋,被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聘为现代戏剧文学与世界戏剧文化比较研究终身教授,主持研究生方面的工作,并参与加州大学新成立的技术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和管理。
颜海平教授主要成果有Staging Modern Vagrancy: Global Segreg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ransnationalisms(著作)、Samuel Beckett and His Critics-A Culture Redefinition(著作)、Theatre and Society: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著作)、Transnationality and Its Critique:Genres of Third World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litics of Border-crossing(著作)。此外,在Modern Drama\China Review\Theatre Journal\Theat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Asian Theatre Journal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她的加盟对于加强本所现代戏剧文学、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