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工作简报
      2004年第4期
—————————
      目 录
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演讲
  曼威·喀斯特:比较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俗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
  张世英: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墨子刻:论当代自由主义的困境
终身教授系列报告会
  王铁仙:“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
  杨国荣:“自由的哲学意义”
  许纪霖:“都市空间视野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童世骏:“行动”与“行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高瑞泉:“现代性与中国哲学”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各种学术会议(51则)
境外访学情况

 

 

 


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演讲(一)
    “比较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西方社会学大师曼威·喀斯特教授应邀演讲
  
  ?2004年11月22日下午3时,应本所邀请,曼威·喀斯特教授,这位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与社会学系的讲座教授给聚集在新逸夫楼报告厅的师生作了一场生动而精彩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比较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  曼威·喀斯特教授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结构性巨变,这个巨变就是被全世界人们都在谈论和切身体验的所谓全球化。他认为,作为学者的首要使命就是使用分析性的概念,在一个数据和经验性观察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和澄清对全球化的界定和认识。与此同时,必须在一个比较的视野中理解全球化,而要避免将全球化简单地与西方化、美国化等同起来。他指出,全球化不是天外来物,而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变迁的基础之上而自然形成的。首先是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信息系统的建构,其次是很多新组织形态的出现,包括传媒帝国的诞生等等。
????  针对在世界某些地区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曼威·喀斯特教授认为全球化过程并不意味着必须而且能够包括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而是说这个进程是被权力关系所主导的,也就是说这个全球化的网络会吸收那些对其有利的元素,而尽量抵拒、排斥那些对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对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内部结构应该区分看待,有些是仅仅在经济上反对资本的全球化霸权,有些是因为本土的文化认同特别是宗教认同遭到侵犯或蔑视,而对全球化采取抵制的态度,所以即便是反全球化运动也不是单一化的整体,而是存在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社会基础的。
????  曼威·喀斯特教授也谈到了这个席卷世界的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现在强劲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对几个世纪以来的相对保守的历史传统的“逆转”。而这个逆转在19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也就是大量的外商投资进入中国,中国通过开放市场获取了很多的尖端技术。他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平衡和调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国进入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谨慎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全面的全球化。他指出在全面的全球化和完全的拒绝全球化之间采取这样一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金融政策方面更是如此,而且这种策略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我应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延续。
???  ?演讲结束后,曼威·喀斯特教授回答了现场几个研究生的提问,他进一步就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冲突、全球化与区域性的文化传统价值的紧张感、市民社会的生成等议题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  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技术与社会讲座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和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荣誉教授,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都市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卡斯特教授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1964年毕业于梭尔邦大学(Sorbonne)经济法律系。1967年在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梭尔邦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巴黎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任教。1979年,出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系和社会学系教授。2003年起任现职。他同时还是多个国家政府的高级顾问。卡斯特是当今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都市化研究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迄今已出版20多部著作,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代表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的城市化》(1973)、《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市民:城市运动的跨文化理论》(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5)、《西班牙的新技术、经济与社会》(1986)、《信息技术、经济重构与城市发展》(1988)、《信息化城市》(1989)、《世界的科技城:21世纪工业复杂性的构成》(与斯科特合著,1994)、《区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与博雅合著,1996)、《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认同的力量》(1997)、《千年的终结》(1998)和《网络星空》(2001)等。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城市问题》曾被译成10多种语言,成为国际上都市研究的经典著作。他通过对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田野调查而做的有关都市社会运动和社区组织的比较研究,不仅使他获得了1983年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而且还被学界誉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1998年,卡斯泰尔获得了美国社会学会的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奖(the Robert and Helen Lynd Award),以及马德里地方政府颁发的都市计划最佳论文弗兰德斯奖。2000年因其对“加泰窿工人商业团体”的杰出研究而获得国际五一奖章。
  
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演讲(二)
    张世英教授新解“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11月9日下午,北大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应本所邀请在我校新逸夫楼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从新的角度阐释了“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西传统文化的定位是;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和直觉体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和理性推理。而张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独辟蹊径,从三个角度来对中西传统文化作新的解读和比较。第一,从“对人生所抱的态度”这个角度来看中西传统文化。人是有限的,人又能意识到这种有限性,希望扩大自己,超越有限,向无限发展,人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中西方的差异在于二者对于“无限性”的理解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的实现方式和人生态度。我国传统文化将无限理解为在时间上的绵延(包括空间),就现实性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在时间之内,不是理想性的。例如,“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在时间之内的;西方的理解是超越时间的无限,不在时间之内,是永恒的。如“上帝”的存在就是超验的,圆满的。第二,张教授分别介绍了中西不同传统对伦理观,科学态度及审美观的影响。在伦理观方面,西方将理性生活当作最高的幸福,注重金钱,歌颂上帝,以自我为中心,倡导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国伦理所肯定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做圣人,立德立功立言,重视现实,学只是手段,目的是做官,倡导内圣外王。可以说,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实现自我的空间是很狭窄的。在科学态度方面,西方重视科学自由的精神,在爱钱的灵魂,好胜的灵魂和爱智的灵魂三者中,前两者得到的快乐是暂时的,因为它们是时间之内的东西,爱智的人所得的快乐更多,更高尚。在这里,张教授特别提醒我们区分基督教与基督教会,压制科学的是教会,不是基督教本身。基督教精神与希腊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科学中,“上帝”不再是人格神,而只是自然神,这种改变成就了一种对于科学追求的宗教感情,成就了一种自由的科学精神。中国则缺少这样一种对科学的宗教感情,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气以及对学术和知识的偏见浇灭了人们追求科学的热情,整个社会缺乏推动科学研究的源动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学其实不仅要致用,纯粹的为科学而科学恐怕是科研创新所必需而我们缺失已久的一种宽大的科学胸怀吧。在审美观方面,西方更多地运用典型,将超时间的概念体现在时间内的某物体上。中国则主要通过想象,力求从正面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意在词外”,注重含蓄。
????  最后,张教授简要介绍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大转折。在西方,由于思想家们沉醉于对超验概念的分析,脱离现实,使人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现当代哲学对这种概念哲学持批判态度,否定一味的主客分立,积极提倡哲学与现实人生的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们致力于用西方文化改造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工作,将学习西方科学与学习西方概念传统相结合,承担着双重重任。
  11月10日,张世英教授又在本所会议室作了题为“相同、相似与相通”的学术报告,与本所研究人员以及博士研究生之间展开了哲学对话。
  
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演讲(三)
   成中英教授论中国语言与俗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
   
  ????12月15日下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成中英应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在我校理科大楼212室举办讲座。成中英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在中西哲学比较和融通、伦理学、诠释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此次讲座的题目是“中国语言与俗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主要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语言的特点,并从“五个世界”和“三个逻辑问题”两大部分展开细致的说明。
???? 成教授首先介绍了西方汉学研究的近况,引出语言在中西哲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语言中所包含的内涵以及由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方式,思考方式等等对一个民族思想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以此作为引子,成教授开始在中西比较中挖掘中国语言的逻辑和形而上学。第一,从起点来看中西语言的不同。中国的语言是一种“观”的语言,西方语言是“指”的语言。指的语言一定要问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关注的重点在于所指的东西,那是非常根源的,具有坚固性(rigidity)和不可知性。命名一个东西,这个名也是不可改变的,非常坚定,例如“上帝”这个名就是最具坚固性的,并且由于其深远之处超出我们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所以是不可知的。这不同于中国的“道”,道的不可知源于它的变动不拘和模糊性。西方语言的不可知性还在于它过于依赖声音作为传达工具。相反,中国语言更强调形象性,而不是对象性。从原始出发点来看,中国语言与现实经验的联系密切,通过观事物的形象就可知道事物是什么,事物本身就是真实有意义的,不需要追寻背后的意义。第二,从五个世界的层次看中西语言的不同。五个世界,即心,意义,言,形象和物。心,即主观内心;物,即客观对象;言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意义,即所表达的还未成为语言,但已有了语言的含义;形象是拉近语言和物的中介。西方语言只有心言物三个环节,不重视意义和形象,倾向于用科学语言代替日常语言;中国语言的意义和形象系统很明显,表达也非常完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语言比西方语言更具逻辑性。第三,从符号(语言),对象和诠释者(心)的逻辑关系看中西语言不同。符号,对象与诠释者三者组成一个逻辑系统,符号与对象的关系是存在的逻辑,符号与诠释者之间是用途的逻辑,对象与诠释者之间是规律的逻辑。中国人一方面强调心与语言的关系,另一方面则直接通向存在,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在中间再加上规范关系,但这不意味着中文没有规范。成教授强调,中国人对规范逻辑的认识并不少于西方。
??? ?最后,成教授批评了把中文全部看成质料词(mass term)的提法,认为从墨家开始,中国就重视以形为基础的分类,中文并非没有普遍词与特殊词的区别,只是中西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例如中文的“有”实际就等同于西方的“存在”。所以,语言本身并不构成对思维的限制,中文是非常美好的语言,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本身的多样性,尊重它与西方的差异,而不应该妄自菲薄。

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演讲(四)
    墨子刻教授论当代自由主义的困境
    
  ?12月16日下午,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墨子刻教授作客我校大夏讲坛,在理科大楼504室,为我们作了一场名为“当代自由主义的困境:论哈耶克,约翰.顿,罗尔斯和罗蒂”的精彩讲座。
????  围绕着如何化解当代自由主义的困境,墨子刻教授提出应该在哲学性会通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他认为这种哲学性会通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中西文化形成的三种观念冲突,在认识论方面是西方认识论大革命与中国反抗这种认识论革命的对立;在关于过去历史的因果关系方面是马克思·韦伯的观点与黑格尔的理念的冲突;在关于未来的判断是乌托邦主义的分歧。墨子刻教授结合对哈耶克、约翰·顿、罗尔斯和罗蒂的学说的条分缕析,详细阐述了这四个学者在前述三个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模式,同时与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哲学家的观念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如对金岳霖、唐君毅、牟宗三等学者观点的爬梳就是在一种比较视野中进行的。墨子刻教授反对政治哲学的空泛化和乌托邦主义化,认为重要的是如何理顺其现实建构的复杂性,达成一种使跨文化对话可能的公共平台。演讲结束后,就现场几个同学所提出的儒家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和沟通、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在整合民族意识、建立国家认同方面的功能差异、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社会整合的有效性、美国民主理论的全球化扩展中的文化殖民等问题,墨子刻教授幽默而坦率地谈了他自己的见解。
????  墨子刻教授1933年出生在德国。1967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系博士学位,是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学生。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清朝官僚体系的内在组织:合法的、标准化的、沟通的因素》、《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等。
???? 讲座结束后,墨子刻教授回答了听众的踊跃提问。
  
 终身教授系列报告
    (一)王铁仙教授:“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
   ?10月28日晚上我校2004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第十五场报告在理科大楼508室举行,王铁仙教授作“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唐金海教授作学术点评。王铁仙教授的报告认为:中国左翼文论在国际左倾思潮与国内政治剧变的遇合处发生。它基于当时激进的泛政治的文化观念,是一种消解审美的文学理论。但是作为切近今天的文学现象,对它进行冷静的、具体的分析,无论对于思考文学现状还是基本文学理论问题,都是有价值的。
  
      (二)杨国荣教授:“自由的哲学意义”
  10月29日下午两点半,理科大楼508室内已是人头攒动,不仅座无虚席,连找个立脚的地方都困难了,我校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即将在此作《自由的哲学意义》的讲座,这也是2004年10月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
????三点钟,讲座开始。杨教授首先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解说和分析。第一,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和人无关的存在形态,人类历史就是走向自由的历史。自由的走向是一个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在人的理想,目的之外,自然万物以自在的方式存在,只有进入人的领域,打上人的印记,才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意味着人类按理想改变世界取得成功,人的力量得以体现,人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事实上,自由一旦进入人的实践过程,就会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谈的天人关系。杨教授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分析了自由与天道的关系。他指出,文化创造过程中,人的自由应该合乎天道,合乎规律,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只有当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理想作用于自然时,自然才有机会进入自由的领域;在人的目的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变成了为我的,其品格也就由自在转化为自为的人格形态,具有了价值品格。而庄子,以本然状态为理想的逍遥状态,恰恰消解了自由的这一品格。杨老师强调,自由是以人的存在为根本前提的,在肯定天人统一的同时,决不应忽视自由的本体意义。第二,自由具有否定意义。自然界不会自发的合乎人的理想,人的理想总是具有当然而未然的性质,因而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需要人去否定,去开创,去改变和完善。杨老师指出,自由的否定性实质上是创造性。否定性绝不等同于破坏性,不是简单的对世界说不,而是以尊重对象存在的内在法则为基础,肯定世界之是,并包含着建设性。第三,从自由与价值理想的关系来看,理想从现实出发,又高于现实,表达着主体的期望。偶然性的存在为人的选择提供了前提,必然性的存在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担保,人的期望与自由的这种内在统一,反映了必然与偶然的统一。人走向自由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理想与现实,否定与肯定,期望与行动,偶然与必然等各方面的紧张的过程。
????  在从人的存在形态角度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细致地解剖后,杨教授从自由出发引出了人的问题, 分析了主体精神的整体性的特点。人的意愿,目的与偶然的个体规定相联系,其行为受到外在因果律的制约但不由其支配,他有自主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权衡做出选择和决定,择其善者而行之。这种选择和决定的过程本身构成了自由的表述,是人的能力的展现。在自由实现过程中,理性情感想象等要素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表现了精神主体的内在统一性。
???  ?最后,杨教授阐发了自由的价值内涵。自由的实现是个生存的过程,它不断丰富人的内容,提升人的层次,走向自由的过程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过程。自由与真善美的追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尔后,来自复旦大学的杨泽波教授作点评并主持听众的热烈提问,他评价杨国荣教授的此次讲座具有“问题的前沿性”“理论的相容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三大特点。
  
 (三)许纪霖教授:“都市空间视野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
   10月28日下午我校2004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第十三场报告在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我校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作“都市空间视野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报告,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员作现场点评。许纪霖教授的报告从一个全新角度知识社会学来讨论知识分子,研究在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如何从乡村型转向城市型。在现代都市的空间网络中,知识分子如何形成知识共同体,共同体之间如何实现公共交往,并通过公共领域生产公共舆论。
  
(四)童世骏教授:“行动”与“行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12月27日下午,我校哲学系童世骏教授在新逸夫楼报告厅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演讲——“从“行动”和“行为”的区别看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向和启示。
????“行动”(action)与“行为”(behavior)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二者的区分问题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颇受关注。此次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析。首先,童教授从哲学史上狄欧根尼学派提出的著名观点“像狗一样行为”说起,引出了“行为”与“行动”之间的概念区别:意向性,即心智指向某物的能力,构成了区分二者的一般根据,所谓“行为”一般是无意向性的,例如动物的行为;而“行动”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意向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童教授列举了大量例子,既有通俗的生活情景,亦有哲学大师的理论思辨,他通过介绍维特根斯坦和尤根.哈贝马斯等人对行动与行为的区分问题的关注,力图说明这一问题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引起了广泛和高度重视,把人类的有意义行为作为“行动”与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区别开来,是我们在研究西方哲学的时候所不能忽略的现象。由这个区分出发,童教授接着引出了对一般的概念区分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的思考。近年来,在我国理论界,“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等概念的区分一度成为热点,在相关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概念区分密切关联。在此,童教授引用了金岳霖先生区分真理观的例子。金岳霖将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分为“融洽说”“有效说”“一致说”“符合说”四种,前三者涉及“真”的标准的问题,后者则是“真”的意义的问题,各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真”的特征。在他之后,“真的约定论”和“真的共识论”两种真理观则涉及了真理方面的主体间关系,是“真”的认可的问题。这种概念区分拓宽了哲学研究的视野。但是,概念区分往往带有机械性,易造成简单化,因而受到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但在反对概念区分的同时又离不开概念区分,二分法的使用有某种必然性。这个悖论如何解决?童老师的回答是:大问题和小细节之间的反思平衡,即通过仔细的概念区分来研究思考重大的哲学问题。
????讲演结束后,来自同济大学哲学系的陈家琪教授作了点评,归纳了讲座的三个引人注意的方面,即该讲座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基本关系的讨论,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了作为关系的凝聚的范畴的基本意义,是合乎时宜的;它提出我们在民族语境和中国哲学的语境中如何产生范畴间关系区分的问题,并对意向性提出了新的理解,如童教授提出,意向性涉及意义的同一性以及行动中人与人关系的主体间性的问题,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我们深思
  
     (五)高瑞泉教授:“现代性与中国哲学”
  ??12月21日下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 ????第22讲在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高瑞泉教授作了“现代性与中国哲学”的精彩演讲。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晓明教授担任点评人。
????  高教授的演讲共分五大部分。首先,他解释了“现代性与中国哲学”所包含的含义。现代性(modernity)最初是对西方现代文明本质性的一种理解,包容性很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现代性与中国哲学”这一题目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作为现代学术形态的中国哲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二是中国人的哲学研究和哲学创造中间本身所表达的现代性含义。后者是本次讨论的重点。高教授在此还破除了一个常见的教条,即完全从负面角度理解现代性。他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的批评理解成现代文明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批判,这是精神的自我批判,只有哲学能够真正承担。第二,高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中国的现代性的理解。中国的现代性从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国现代性起源的边界较之西方相对清晰。第三,他从五个方面说明学习型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动力性的追求。中国人最初接触到的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动力性。梁启超,李大钊以及钱穆等不同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达成一个共识: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动力性。无独有偶,西方思想家,如马克思,斯宾格勒等也持类似的看法。马克斯.韦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动力的来源给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解释,即新教伦理无意中成为资本主义精神,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但是,对于一个非基督教的社会,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宗教意识相当淡薄的国家,该如何获得类似的动力呢?高教授认为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一种文化的动因以非宗教的形式存在着。中国哲学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三种思路,即:以严复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通过描写一个服从质力相推规则,永恒运动的世界图景强调客体的一面;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通过确立心性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主体的一面;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通过实践为中心的哲学革命强调诸客体相互作用。第四,高教授介绍了中国哲学对现代性的批评和反省。以上三派哲学一开始就既表现出以动力追求为中心的现代性,同时又从不同方面表达出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和拒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当代中国哲学有一个复兴,以主体性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内核,同时表达了非常强烈的现代性追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西方哲学经历了对主体性的推崇,主体性的分化以及为避免唯我论而出现的关于主体间性的讨论,以及八九十年代之后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自由主义的联盟这样一个历程。最后,高教授总结:中国哲学整个20世纪的进程中越来越提出以会通求超胜。会通,首先是会通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资源,同时也是会通中西哲学。在这个世纪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举行了大型的学术讨论,虽然三者存在争论,但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预设,共同的目标,甚至会达成共同的结论。它们统一之处恰恰是中国的现代性。所以,高教授提出,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一个广义的含义,它与时代紧密关联,内涵丰富,应该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五)王家范教授:“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校2004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第十场报告10月26日下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王家范教授作“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和我校罗岗博士作学术点评。王家范教授长期从事大学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近二十年来,关心史学如何融通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注重整体历史的诠释。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明清易代,是否必然发生?历史的走向从来都有多种可能性。探索明政权之丧亡,实由多种因素混成,其中经济的因素超过了政治的因素,而恰逢自然灾变周期,更是人意之外非同小可的因素。自然灾变,将一切隐性的矛盾集中爆发,遂至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清初政权的明智,就是自觉接受儒家民本主义,大力扭转晚明吏治的病态,从而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各种学术会议①
   
1◎2004年3月26日,许纪霖教授在北京出席“癸卯学制百年纪念:反思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研讨会, 研讨会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提交论文题目为:计划学术与道统的衰微。

2◎2004年4月2-4日 许纪霖教授出席“发展中国家的治理问题”研讨会,地点:绍兴,燕京文化研究会主办。

3◎2004年4月13-16日,许纪霖教授出席“中国史学界第7次代表大会”,会议地点为西安。

4◎2004年5月21-22日:许纪霖教授中国现代性的新视野学术讨论会,地点:台北,台湾大学东亚文明中心主办,论文题目: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

5◎2004年6月5-6日:许纪霖教授当代中国的思想学术研讨会,地点:上海,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论文题目:启蒙阵营的解体。

6◎2004年4月8-10日,许纪霖教授参加“史学理论与新世纪的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提交论文题目:都市空间网络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

7◎2004年6月12-20日许纪霖教授、罗岗副教授等在上海出席“都市研究与上海经验”国际高级暑期班,研讨班由华东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纽约大学国际高级研究中心主办。许纪霖教授演讲题目为“上海都市的多元文化传统”。

8◎2004年6月21日,王家范在文新大厦出席复旦大学出版社、文汇读书周报合办“《晚明史》学术研讨会” 。

9◎2004年7月7-9日,许纪霖教授在北京出席“中国思想的资源与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会议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主办,提交论文题目:启蒙思想的自我瓦解:当代中国思想研究。

10◎王家范于2004年7月15日在昆山千墩镇参加昆山市政府、上海古籍出版社合办“肇域志首发式暨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发言《顾炎武天下观通释》。

11◎2004年7月30日,王家范在上海市委党校出席上海宣传部、社科院举办“上海历史文化高层论坛”,报告《明清史再认识》。

12◎2004年8-12日  许纪霖教授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地点:上海,华东师大思想所、卡内基基金会主办,论文题目: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

13◎2004年8月,罗岗参加鲁迅博物馆与青岛大学联合举办的“鲁迅研究二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

14◎2004年8月29日——9月26日,易惠莉教授接受日本东京大学和神奈川大学同行教授的邀请,赴两所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在神奈川大学作题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讲演。

15◎2004年8月19日-22日,王家范在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纪中国学论坛” 分组报告《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并作分组主持人。

16◎2004年9月6日—9月9日,王家范在上海、苏州、杭州三地出席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台湾中研院、中央大学合办的“器物与记忆---明清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报告论文《清抄本布经解读》。并作 分组主持人。

17◎2004年9月17-18日,许纪霖教授在温哥华出席“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办,提交论文题目:中国的启蒙思想研究。

18◎2004年9月28日,王家范出席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与九思公司主办的“上海九思口述史研究中心成立暨口述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

19◎2004年9月30日-10月2日,许纪霖教授在维多利亚出席“亚洲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办。

20◎2004年10月7日-10日许纪霖教授在卡格利出席全加亚洲学会年会,会议由加拿大亚洲学会主办。

21◎2004年10月7日, 杨国荣教授在河北大学作讲座,讲演题目为“自由的哲学意义”

22◎2004年10月8-12日,杨国荣教授出席由国际儒联主办、在北京举行的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年国际儒学大会”,主持专场讨论并作专题发言,会上再次当选为国际儒联理事。

23◎2004年10月16日-17日,陈嘉映教授在中山大学参加第十届现象学学会“现象学与伦理”,该会由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办,提交论文“真理掌握我们”。

24◎2004年10月1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至陕西师大作讲演,讲演题目为“形而上学与哲学视域”

25◎2004年的10月15-20日,胡晓明教授在黄山参加北京大学出版社召开《现代大学语文》编委会。

26◎2004年10月 ,罗岗参加视觉艺术传播学会(台北)举办的“媒体科技、创意产业与文化显意”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网络公共空间:可能与不可能》。
27◎2004年,10月27——31日,高瑞泉教授参加并与山口久和教授共同主持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知识分子诸相——近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生活”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发表论文《论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会议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主办。

28◎2004年10月29日,文军博士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4年会议暨中国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作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社会学反思——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园林建设”的专题发言。会议由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29◎2004年11月5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在东华大学作讲演,题目为“语言与存在”

30◎2004年11月13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文军博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其向大会所提交的学术论文获得了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31◎2004年11月15-20日,杨国荣教授在杭州师院讲学。

32◎2004年11月18-21日,许纪霖教授在杭州出席“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政治”国际研讨会,会议主办方为浙江大学政治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提交论文“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33◎2004年的11月20日至25日,胡晓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杭州)作《从陈宝琛落花诗看中国文化的飘零》、《从陈寅恪海棠诗看中国文化的灵根自植》的系列学术报告。

34◎2004年11月20日在上海城市酒店出席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研讨会暨上海市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专家督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文军博士被聘请为专家督导委员会委员。

35◎2004年11月26-27日,陈嘉映教授参加Le choix de la Chine actuelle : entre la Tradition et l’Occident。(今日中国的选择:传统与西方)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法国里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l’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UMR 5062) avec le soutien du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Discours du Politique en Europe (FRE 2683))主办,提交论文“从移植词看中国哲学的现状”。

36◎2004年12月3日,顾红亮在哲学系1407论坛上,作一个报告:“另一种主体性——理解列维纳斯伦理学的一个角度”。华师大社科网上有报道的内容:

37◎2004年12月4日,顾红亮参加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和上海市委党校举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38◎2004年12月7日,文军博士出席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专场”,并在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其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有意图行为与未预期后果:城市化建设及其对居民生活结构的影响”获得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奖。

39◎2004年12月7日,郁振华教授参加上海市社联第二届年会青年专场,作专场评论。会议由上海市社联主办。陈赟在上海市社会科学会堂出席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青年专场,并作“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的学术报告。

40◎2004年12月8日—11日,易惠莉教授受中国招商局的邀请,赴深圳参加“中国招商局史研究会”成立大会,被聘招商局史研究会特邀顾问和特约研究员。

41◎2004年12月7-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出席在福建沙县举行的“首届全国罗从彦思想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42◎2004年12月11日,王家范在社联会堂与展览中心宴会厅出席上海市社科年会,作为分组主持人,并作“名家学术讲座”:《总体史与社会变迁理路的整合》 

43◎2004年12月10日,本所研究员杨国荣教授、童世骏教授、王家范教授、胡晓明教授等应邀出席第二届上海市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参加“名家学术讲演”:(1)杨国荣:对话与沟通:中国哲学的当代处境;(2)童世骏:行动与行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3)王家范:总体史与社会变迁理路的整合;(4)胡晓明:中国学术的博雅传统。

44◎2004年12月10日,胡晓明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第二届年会分会场,作题为《读经的新意义:当前读经问题之我见》的报告。

45◎2004年12月11日,胡晓明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第二届年会大会场,作题为《中国学术的博雅传统》的学术演讲。

46◎2004年12月16-17日许纪霖教授在广州出席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系主办。

47◎2004年12月18日,杨国荣教授应宁波市文化局之邀,在宁波市图书馆作“城市精神的人格之维”的公开演讲。

48◎2004年12月17日,文军博士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出席“2004华夏文明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发起和主办,近100名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文军博士在会上被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

49◎2004年12月18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与上海科技学院和嘉定区人民政府在上海嘉定区联合召开了“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讨会”。文军博士在研讨会上作了“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的专题发言。

50◎2004年12月24——27日,高瑞泉教授参加在深圳大学举行的“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哲学》。

51◎2004年12月26-28日,杨国荣教授出席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元视野的思想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讲演。

          境外访问
          
2004年5月21日-2004年6月2日:许纪霖教授为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高级访问研究。

2004年7月16日-2004年10月16日,许纪霖教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

① 个别研究人员出席的学术活动日期较前,由于以前没有及时进入“工作简报”,现在予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