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
工作简报
2006年第1期
(总第22期)
——————————————————————————————————
?
本 期 目 录
杨国荣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林毓生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日本学者李庆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思与文”学术沙龙
“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正式出版
本所三位学者获浦江计划资助
本所研究人员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顾红亮、文军等新立项课题
杨国荣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我校思想所/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入选200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是我校五年来在该项计划上取得的突破性成绩。3月29日下午,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暨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长江特聘教授”杨国荣、张卫平受邀出席大会。“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该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为加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林毓生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06年3月24日下午三时新逸夫楼报告厅,华东师大第23期大夏讲坛邀请到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著名思想史专家林毓生先生,林先生为师大学子作了题为《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意义》的演讲。本次演讲是林先生华东师大三次系列学术演讲的第一讲。
??? 本次演讲首先从蔡元培关于学术自由的经典论述谈起,认为蔡先生没有提及学术自由思想的论证而只是态度。林先生通过波兰尼的理论,认为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有自己选择课题及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与控制的。学术自由是学者最好的,最有效的组织原则。他又以拼图游戏以及杨振宁和陈省身教授的学术研究说明了学术自由是通往真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认为学术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自由,它可以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优点的综合,即学者可以在学术自由的状态下避免外界的干扰以及根据自己的灵感,冲动来做学术研究。但学术自由又可以避免两种自由的缺点,前提是学术自由必须遵守学术纪律,才能真正产生学术成果。
??? 最后林先生回答了同学及老师们提及的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学术自由,司马迁的学术自由等等问题。主持本次演讲的许纪霖教授也对林先生的回答作了补充。2006年3月24日下午三时新逸夫楼报告厅,华东师大第23期大夏讲坛邀请到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著名思想史专家林毓生先生,林先生为师大学子作了题为《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意义》的演讲。本次演讲是林先生华东师大三次系列学术演讲的第一讲。
??? 本次演讲首先从蔡元培关于学术自由的经典论述谈起,认为蔡先生没有提及学术自由思想的论证而只是态度。林先生通过波兰尼的理论,认为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有自己选择课题及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与控制的。学术自由是学者最好的,最有效的组织原则。他又以拼图游戏以及杨振宁和陈省身教授的学术研究说明了学术自由是通往真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认为学术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自由,它可以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优点的综合,即学者可以在学术自由的状态下避免外界的干扰以及根据自己的灵感,冲动来做学术研究。但学术自由又可以避免两种自由的缺点,前提是学术自由必须遵守学术纪律,才能真正产生学术成果。
最后林先生回答了同学及老师们提及的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学术自由,司马迁的学术自由等等问题。主持本次演讲的许纪霖教授也对林先生的回答作了补充。
日本学者李庆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06年3月13日星期一下午,日本金泽大学李庆教授应邀来本所作学术报告:“日本汉学与中国研究”。李庆,1948年生。原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著名文献学家,现在日本金泽大学任教。著译有《顾千里研究》、《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日本汉学史》、《气的思想》、《中国小说世界》、《中国文学史》(共著)《中国诗史》(共译)等多种。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日本汉学史》五卷本,二百多万字,系统地介绍了日本的汉学研究。该书第一部《起源与确立》,第二部《成熟和迷途》,第三部《转折和发展》,第四部《新的兴盛》,第五部《变迁和展望》。本次讲座,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汉学与中国研究的状况。
“思与文”学术沙龙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3月6日下午2时于理科大楼A204,举行了由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与社科部宋宏副教授发起的学术沙龙。首先由许纪霖教授作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的演讲,许老师解释了“公共生活”的内涵,是指知识分子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生活。许老师首先讲述了这个论题的缘起,他认为以往知识分子的研究过分注重于对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的断裂的层面上,而忽视了从中国本身的“士”的历史来理解知识分子传统的连续性。结合自己近时期以来的思考,许老师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他重点讨论了中国“士”的传统,即中古的贵族传统和近世的平民传统,他从中古及近世的精英选拔制度以及社会流动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二,讨论了科举的废除与士的分化。许老师认为科举的废除对精英文化有一定的伤害。第三,阐述了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这里许老师重点论述了以前研究比较少提及的知识分子内部的断裂,即知识分子共同体内部意识形态的断裂。第四,讨论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即近代知识分子寻找社会的重心的努力。
????在讨论部分,历史系李世众老师认为科举制虽然对精英文化有伤害,但从另一个层次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儒学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其他各位老师同学也同样结合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见解。
(二)《庄子·逍遥游》思想
2006年3月19日下午,由陈赟副教授(校预研究项目主持人)主持的学术沙龙“《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在理科大楼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六点文化传播公司与本校的青年学者十多人,对《庄子·逍遥游》进行为时三个小时的研讨。在研讨中,陈赟分析了本文中的小大之辨的意义,指出了郭象注释的不足;尤其是从“圣人”、“神人”、“至人”出发,对三种逍遥的境界的理解:无待的有待,有待的无待与无待之无待。柯小刚则发掘了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风、龙、许由等等的内涵的寓意。李春安则强调对庄子的独特的叙述方式展开理解。本次讨论热烈而集中,不同的个人各有所得。
“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正式出版
作为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由高瑞泉、王晓明主编的“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汇聚了我校文史哲多个学科的学者在“中国的现代性”研究和从现代性研究的视野讨论人文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①在选题规划上,没有采取“主编定框架、作者分头写”的模式,而是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这一领域中问题的复杂性,尝试一种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这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的研究,为重大问题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选择;②在项目实施中,强调学者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注重发挥学者个人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把“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这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与学者自身的学术兴趣、学术积累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原来指令性的、刚性运作集体项目的不足,又使该项目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批颇有学术质量的研究成果;③在作者队伍上,既有在学术界享有广泛声誉的专家,也有一批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更有不少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新锐,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即出版研究著作,不仅是为了出成果,更是为了出人才,培养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的学术梯队。该丛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文史哲诸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瞄准新的学科生长点,研究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密切而又贴近学科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自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更新与发展;继续保持了我校人文领域的多个学科点的人才队伍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使我校有望成为国内有关“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研究的重镇。据悉,该丛书共计10种,已出版的有《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杨国荣主编),《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高瑞泉、颜海平主编)、《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路新生),《逻辑何为——当代中国逻辑的现代性反思》(晋荣东)、《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刘旭)和《佛教本觉思想论争的现代性考察》(唐忠毛)等6种。余下4本也已进入出版程序,将在年内陆续出版。
本所三位学者获浦江计划资助
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人员的最大资助项目——上海市 “浦江人才计划”, 2005年7月1日正式启动。本所有3位学者获得此项资助顾红亮、刘擎、姜进。据悉,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每年保证财政拨款4000万元为来沪海归提供创业“第一桶金”。凡回国来沪工作、创业不超过2年的海归个人或者团体,都可以申领这笔1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政府专项资助。上海市浦江计划主要资助来上海市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及团队;在上海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及团队;来上海讲学或进行咨询的留学人员及团队;以及其他上海特殊急需的留学人员及团队。这笔资助金不仅仅可作为海归人员的科研开发、科技创业、教学、文化艺术创作等研究费用;申请项目的贷款贴息;成就奖励;甚至可以补贴他们的生活,或者解决特殊困难。上海市浦江计划资助类别分为科研开发(A类)、科技创业(B类)、社会科学(C类)和特殊急需人才(D类)四类。单项资助额度分10万元、20-30万元、50万元不等。如有特殊情况,也可突破50万元。
三位学者的资助课题是:刘擎《当代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10万元)、顾红亮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国现代性视域中的个人观”,经费10万元。
本所研究人员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2006年1月3日王家范教授出席《上海大辞典》审稿会,会议地点为上海社科院113会议室。
1月4-10日,刘擎副教授接待美国马凯大学政治哲学教授James Rhodes来华东师大举办“西方政治思想史”系列讲座(共5讲),担任翻译。
2006年1月6日-14日,罗岗副教授到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Multitude Lives/Bodies: Annual Conference of Cultural Studies”,发表论文《乌兰巴托,或诸众的世界》,并且访问台湾“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台中“东海大学”。
1月7-9日,王家范教授出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评审,会议由浙江省社联主办,在杭州开元之江度假村举行。
1月10-11,杨国荣教授赴安徽大学评估211研究项目。
1月10日,王家范教授出席上海历史学会2005年年会并担任会议主持,会议在 上海社科联6楼举行。
1月13---15日,王家范教授参加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审,会议由浙江省社联主办,在浙江湖州太湖宾馆举行。
1月15-16,在北京出席“和与和解:中日学者的对话”论坛。并作“哲学视域中的和谐”发言。
1月29-2月3日(大年初一至初六),陈勤建教授主持生肖文化讲座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每集20分钟,共六集。
2月1日,陈勤建教授主持年节民俗专题讲座,上海长宁区文广局、上海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1月,陈勤建教授参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由上海市文广局主办。
2006年2月7日晚上7点30分至8点,文军教授应邀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时事新观察”栏目,对“通过一把手上电视来治理庸官”的现象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专家评论。
2006年2月13日,文军教授出席由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组织的“社区党建社会化与社会管理”理论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知名专家和领导。
2月25日,杨国荣教授出席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与思想所及华东师大哲学系学术合作工作会议,形成若干合作的构想。
2月25-26日,陈勤建教授承担的横向项目《梁祝文化公园发展规划概念策划》结题论证研讨会在宁波鄞州区政府召开。
3月8,王家范教授出席“人文学术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探索与争鸣》杂志在上海社联会议室举办。
3月12日,美国纽约大学前来访问,并与本所杨国荣教授商谈落实选派研究员赴该校访问事宜。
2006年3月12日,文军教授出席上海市社联主持的“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深度理论研讨会,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专题评论。
3月15日,陈勤建教授应温州市文联民协邀请做学术讲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月16-17日,王家范教授出席 “新形势下的人文社科”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社联在松江佘山花园宾馆举行。
3月17日,王家范教授,“传统中国研究中心”重点学科成立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由上海社科院主办,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1402会议室举行。
3月18-19日,王家范教授出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社科创新基地”第一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在复旦正大管理中心会议室举行。
3月18日,刘擎副教授出席同济大学“城市· 审美·文化批评”(文化批评研究所主办,哲学与社会学系、同济大学中文系协办),担任一个panel的主持人。
2006年3月21日,许纪霖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讲座演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2006年3月22日,许纪霖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讲座演讲:难解的冲突:大学招生与社会流动
2月22日,高瑞泉教授受中国政研会秘书处的邀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研讨会,并做了"从激进主义到保守主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向"的报告.
3月23日,王家范教授出席“中华文史论丛”恢复刊号第一次(上海)编委会会议,会议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会议室举行。
2006年3月23日,文军教授出席上海市社会学会举办的双月座谈会,研讨全国两会焦点与热点。
2006年3月23日,许纪霖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演讲:再构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3月24日(周五)15:00,许纪霖教授主持大夏讲坛林毓生报告“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含义(新逸夫楼学术报告厅)。
2006年3月24日,应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和“东方讲坛”办公室的邀请,文军教授为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念与建设策略”的学术报告。
3月29-30日,杨国荣教授出席教育部“长江学者受聘仪式”。
3月30-31,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应邀前来作学术报告。
顾红亮、文军等新立项课题
顾红亮获得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计划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犹太对话哲学的伦理教育意蕴与儒学”。经费4万元。
文军教授共青团上海市普陀区团委委托课题立项:“普陀区青年发展状况调查”,经费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