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
工作简报
2005年第3期(总第20期)
——————————————————————————————————
本 期 目 录
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项目进展顺利
著名哲学家南乐山教授作大夏讲坛报告
本所举办“本体论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思想所举办张旭东新书座谈会
思想所举办学术沙龙“‘文’与汉语思想”
本所举办“思与文”系列学术讲座
阎云翔:“现代中国个人主义兴起及其困境”
陈宜中:“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两种正义观”
王笛:“美国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脉络、方法和发展趋势”
孙江:“感情的炼金术:从高桥哲哉《靖国问题》谈历史与记忆问题”
楼宇烈:“比较视野下的道家哲学”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学术活动
本所新闻
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
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由我校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圆满完成了课题所需的实地调查任务。9月2日上午,课题组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召集各调查小组督导召开了一次总结交流会。会议由承担这次调查任务的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文军教授主持,调查工作领导成员陈映芳教授以及具体负责本次实地调查监督和协调工作的社会学系张文明博士和韩春雨老师出席了本次会议,20多名调查小组的督导和骨干成员参加了本次总结交流活动。
本课题调查任务是由我校调查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还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科学抽样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各选取了20个城市和农村地区作为调查点。为确保调查质量,7月初,社会调查中心从全校200多名报名学生中精选出了80多名调查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在经过预调查阶段以后,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奔 赴全国20个省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样本总数约为5000份。
本次调查的圆满完成不仅保障了我校承担的教育部首批重大攻关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将为这一课题的后期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而且也为我校本、研究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他们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实地调查活动,既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也增长了知识、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技巧和方法。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项目进展顺利
由我校童世骏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进展顺利。目前,课题的总理论框架已经确立,总理论框架在两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是对“精神生活”的概念作了明确界定。对“精神生活”作了广义和狭义的两方面理解。二是从世俗社会的三个特点:传统观念的非神圣化、行为动机的物质化和终极观念的多元化来把握“当代”的基本特征。六个子课题组也都已经完成提纲讨论和资料准备阶段,进入正式写作阶段。在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调查问卷已定稿。问卷共分“精神生活条件及环境的相关调查”、“精神生活领域的调查”“访问对象个人背景资料”三部分,共72个问题(含子问题)。课题组的调查队负责问卷调查的实施工作。按照科学抽样的原则,调查队在全国范围选取了20个调查点,经过预调查后,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奔赴全国20个省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样本总数约为5000份。调查工作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被访人员的配合。由我校师生担任的督导员和调查员的工作也非常认真负责,确保了调查的质量。在此期间,项目首席专家童世骏教授还奔赴北京向教育部社政司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专家的肯定,课题组顺利通过项目的中期检查。此外,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与课题组联系项目终期成果的出版事宜,课题组已拟订了一个《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丛书》的提纲。
著名哲学家南乐山教授于8月8日作大夏讲坛报告
受杨国荣教授的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学院哲学、宗教学与神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南乐山先生,于8月8日上午9:30作客我校大夏讲坛,在理科大楼A座504为我校师生作一场精彩的演讲,其演讲的题目是“当代儒家思想的扩展形态”。南乐山教授1939年出生,1963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过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后在波士顿大学担任神学院院长、宗教系主任、美国宗教学院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主席、美国形而上学学会主席。南乐山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哲学家,南乐山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哲学、比较哲学、宗教哲学等研究,同时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主要有:《宗教在后现代》(2002)、《耶酥的象征》(2001)、《波士顿儒家:后现代世界的一个真实可触的传统》(2000)、《召唤的上帝:在启示形式中的神学》(1999)、《破碎象征的真理》(1996)、《规范的文化》(1995)、《永恒和时间之流》(1993)、《围绕着现代主义的大路》(1992)、《在上帝面具的背后》(1991)、《一个神学的导火索》(1991)、《规范的恢复》(1989)。
另外,南乐山教授是近年崛起的“波士顿儒家”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2000年《波士顿儒学》专著出版,正式宣告“波士顿儒学”学派确立。该学派认同儒家价值,认为儒学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应成为每位普通的当代人有价值的精神生活资源。南乐山教授此次来访,旨在加强波士顿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促进两校之间的学术互动。同时,他也是第十四人登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最高学术讲坛――大夏讲坛。
本所举办“本体论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5日,“本体论与诠释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理科大楼顺利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成中英、Robert Neville 、Richard Palmer 、薛华、陈望衡等来自国内外的四十余位知名学者齐集我校,在为期三天的时间内讨论了诠释学与本体论的关系、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等重大的哲学问题。本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祝贺成中英教授七十寿辰。成中英教授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事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中英教授便与我校哲学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
思想所举办张旭东新书座谈会
8月19日上午,纽约大学教授、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张旭东新书《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座谈会在华东师大思想所会议室理科大楼A212召开。座谈会由罗岗主持,许纪霖、刘擎、王鸿生、倪文尖、毛尖、朱国华、陈赟等学者,纽约大学东亚文学系与比较文学系的学生代表及华东师大学生代表参加了讨论,张旭东教授本人最后针对大家的讨论作了总结陈词。与会者一致高度评价张旭东新书出版的学术与文化政治的意义,认为该书通过对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梳理与对这种话语的特殊主义还原,反过来针对中国的文化现实提出了“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的命题,并在这个意义上,该书的写作与出版本身成为一种文化政治的行动。部分与会者同时也坦率地表达了对该书的部分问题的质疑以及对张旭东后续写作的期待,认为该书中存在着普遍主义话语批判与中国认同之间内在的紧张,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没有得到更明确的书写与揭示。张旭东在总结中对大家的讨论表示了感谢,同时强调他写作的重点并不在于对普遍主义话语的特殊主义还原,黑格尔与尼采作为本书的核心环节以及他本人将一生与之相缠绕的思想,为“我们怎样做中国人”提供了思考的进路。他尤其强调只有在伦理世界的基础之上,在黑格尔意义上的实体之上,主体才会真正地产生。
思想所举办学术沙龙“‘文’与汉语思想”
2005年8月6日上午9点至下午4点,由我校哲学系/思想所陈赟副教授发起、组织的学术沙龙“‘文’与汉语思想”在理科大楼举行。在上午的沙龙研讨中,共有四位青年学者作主题发言:(1)中山大学哲学系、《开端》文丛以及《开端》学刊主编夏可君博士:“经典文本的变异书写”。(2)同济大学哲学系柯小刚博士:“文/面的似与不似:误会、文饰与天命的感通”。(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博士:“性-道-教:‘文’之境域的打开”。(4)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博士“《文心雕龙》中文的问题。”
“文”在汉语思想中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它包含着语言/文字、文化、文人(知识分子)等多个层面与论语。夏可君博士的报告以其即将于十月出版的著作《感通的思想——论语之变异的传释》为例, 重点介绍了他本人对于《论语》经典文本的变异性的传释方法与过程,展示了汉语思想的经典书写在今日的根本困境与可能的途径。柯小刚博士的报告从孔子与阳虎之面似说起,探讨了会通过程中的误会问题、文饰与天命的感通等议题。陈赟博士的报告则从《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开始,直探汉语思想中的文的主题,并将这一主题从文王/孔子那里延伸地理解为《中庸》的主题,从一个侧面打开了《中庸》的结构。刘春勇博士的报告涉及到文心雕龙的文与文彩等问题,他对文学创作等议题作了出色的解释。在四位青年学者的报告之后,参加人员进行了热烈对话。
下午,沙龙继续进行,主题更为开放,自由讨论关涉到汉语思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多个议题。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研讨的青年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多是70年代与80年代的年轻人,主要有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落杉矶分校博士候选人/朝圣山之思网站站长海裔、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安靖、东南大学的郭洪体、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峻/张轩辞/王珏、华中科技大学王均江、中山大学朱刚/张新刚/简燕宽、湖南大学枕戈、复旦大学周原以及北京的卓青、武汉的阔言以及我校的一些师生等等。
本所举办“思与文”系列学术讲座
(1)阎云翔:“现代中国个人主义兴起及其困境”
2005年7月5日下午3点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应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邀请,来到该所会议室给我校师生作了一场关于“现代中国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困境”的学术报告。
阎教授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首先讲述了他的实证调查,从华北农村某村落半个世纪以来青年人婚嫁中收取彩礼的金额、方式、纠纷等具体实践的变迁来看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泛滥,他的问题意识是为什么在农村青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的新的历史情景中,包办婚姻阶段作为父母控制子女有效手段的彩礼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而且子女从父母那里进行“合法性”资源剥夺的力度越来越大。阎教授演讲结束后,在座的来自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的教师和博士、硕士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讨论意见,既有纯粹的思想史角度的问题,也有相当现实的从农村生活的具体情况和感受提出问题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和张力。而阎先生大量的文化人类学素材更是引人入胜,让在座师生大快朵颐。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因为一本考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一个村落的私人生活的英文专著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2)陈宜中:“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两种正义观”
2005年9月13日下午3时,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剑桥大学博士陈宜中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给我校师生作关于“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两种正义观:市场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学术报告。陈博士从古典自由主义开始详尽地梳理了自由主义思想中的市场正义与社会正义传统,尤其分析了社会自由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产生分歧的渊源。陈博士谈到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社会贫富两极化越来越严重时,恰恰是自由主义者在高扬社会正义的旗帜,他认为这对于当代中国分殊的自由主义者与新左派都不无启示。陈博士严格的政治思想史的梳理给在座师生提炼了一个相当清晰的市场正义与社会正义两种思想内在紧张的历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正因为此,他的演讲甫一结束,就有很多教师与研究生纷纷提问,使具有浓郁学术性的市场正义与社会正义两种正义观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接榫起来,从而拓展了整个讨论的深度。
(3)王笛:“美国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脉络、方法和发展趋势”
2005年9月21日下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应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邀请,来到我校理科大楼A座504大型会议室做学术演讲,其主题是“美国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脉络、方法和发展趋势——以成都茶馆研究为例”。王教授首先概述了美国城市社会文化史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沿海、轻内地,重精英,轻下层,重政治、轻日常,重变化、轻持续,重宏观、轻微观,重相异、轻相同”。然后主要描述了他自己的茶馆研究的心得与体会,就茶馆研究的意义、档案资料、主要观点、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一一作了说明,王教授的演讲平实而趣味盎然,讲到他所研究和观察的茶馆生活,简直手舞足蹈情不自禁,精彩的描述与历史的图片相得益彰,让在座济济一堂的师生大快朵颐。演讲结束后,很多师生踊跃发问,比如就王笛教授是如何从早年在国内的相对“宏观”的研究转向现在的微观研究,比如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如何界定等等,王教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
(4)孙江:“感情的炼金术:从高桥哲哉《靖国问题》谈历史与记忆问题”
2005年9月28日下午3时,东京大学博士、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副教授孙江应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邀请来到理科大楼A508室作学术演讲,其主题是“感情的炼金术——从高桥哲哉《靖国问题》谈历史与记忆问题”,他在演讲中主要介绍了日本著名学者高桥哲哉的著作《靖国问题》的核心问题意识,即靖国神社的五种可能思考角度。孙江先生结合他作为一个华人血统的学者在日本的生活经历描述了历史与记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诸多困境,引发了在场教师与学生的共鸣。
(5)楼宇烈:“比较视野下的道家哲学”
9月29日下午,著名学者楼宇烈应本所与上海中西哲学及文化比较研究会的邀请,在我校理科大楼A212室做讲座,题为“比较视野下的道家哲学”。
楼宇烈教授是中国哲学史和佛教研究方面的专家,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此次讲座主要是围绕着老子的“道”的概念,从比较的视野理解道家哲学。在对道的理解方面,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把道神秘化,认为可道之道,并非常道。一般的理解是认为老子要寻求一种超乎言说,超乎时空的恒常之道,甚而将道表达为一种实体化的本体。楼教授对此类观点不以为然,他认为老子并非要去寻求一个超语言,超时空的恒常之道。为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韩非和西汉的司马谈。韩非在《解老篇》中对道做出解释,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亦即是说,“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道是随万物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理解,他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客观事物到了该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随势而变,不能因循守旧。可见,从先秦到汉初,人们都是把道作为一种常变的道来解读的。
另外,在老子那里,道并不是抽象的实体,道在具体事物中得到体现,道与物是“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的关系,即道与万物融为一体,用中国哲学的术语可表示为:体用不离不弃。最后,楼教授分析介绍了“道法自然”的含义及其现代意义。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尊重事物本之于天地的自然之性,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它物,而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所研究人员出席学术活动
2005年4月7日,王晓明教授在汉城圣公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1990年代中国文化状况国际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题目是:《今日中国的文化研究》。
2005年5月24日至25日, 童世骏教授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题为“世俗化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的宗教哲学”的论文。
2005年5月24日至25日, 郁振华教授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英文论文“The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 of Heidegger's Being-in-the-World”,并作发言。
2005年6月16日-24日,应新加坡人民协会青年运动和香港青年协会邀请,文军教授随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和香港,对两地青年社会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就青少年问题研究与两地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工作与学术交流。
2005年6月26日王晓明教授在华东师大、香港中文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合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东亚与现代性反思”高级研讨班上作专题报告,题目是“《中华民国解》与《破恶声论》”。
2005年6月30日王晓明教授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举办的“东亚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题目是:《90年代与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005年7月2日,王晓明教授在墨尔本大学英文系作学术演讲,题目是:《新的意识形态市场-国家机器》。
2005年7月4-8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由文化部和江苏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保护·苏州论坛》。陈勤建教授在会上发表论文:《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论文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护对象,在一地传统生活文化根基上原真性或原生性地(Authenticity)沿袭传承。即按照我文化部(2004)362号文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最终要确认它“对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渊源关系和程度”,要看它“是否起到确认相关民族及文化社区文化特性的作用,作为灵感及文化间交流的源泉”的作用。要达到这一要求,根据近年来参与多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体验和国际相关的经验,我们深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但是,在现实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它们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其中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中包涵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往往又是与民众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立场观念和方法,贯彻原真性整体的原则,防止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并在闭幕大会上作了小结发言。
7月12-19日,杨国荣教授赴澳大利亚出席第14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并作专题发言,题目为“天人之辩与庄子哲学”。
2005年7月21日至7月24日,在韩国首尔(Seoul,原译汉城)由韩国国立艺术大学(Korean?National?University?of?Arts?)承办的“2005年跨亚洲文化研究国际会议(The?2005?Inter-Asia?Cultural?Studies?Conference)”上,雷启立副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传媒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术报告。
2005年7月24日至26日, 童世骏教授参加在长春召开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并宣读“世俗化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论文。
2005年7月25日至27日,雷启立副教授赴韩国光州参加了由光州市文化旅游事业委员会主办“光州国际文化发展研讨会”,本人向大会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变迁”的报告。
2005年7月28日——31日,易惠莉教授参加上海中山学社、孙中山纪念馆合办:“纪念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孙中山、辛亥革命与山田良政、山田纯三郎关系》。
2005年8月3-5日,陈赟副教授在上海同济大学出席会与通暨《开端》创刊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与公”。
2005年8月5-7日,杨国荣教授出席有本所主办的“诠释学讨论会”,并作题为“理解与诠释”的专题发言。
2005年8月5-7日,郁振华教授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本体论和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英文论文“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并作发言。
2005年8月7-11日,顾红亮在南京参加“纳粹屠犹与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Holocaust and Nanjing Massacre in WWII: Jewish and Chinese Experiences),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伦敦犹太文化中心举办,一共有80多名代表参加,提交的会议论文是《现代性与责任的异化》。
2005年8月9-11日,许纪霖教授第一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研讨会,地点:青岛,主办,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论文: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2005年8月9-12日姜进教授在青岛参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青岛大学等联合召开第一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传奇的世界:女子越剧与上海都市文化序论”。
2005年8月11日,童世骏教授去北京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
2005年8月13日,姜进教授应邀演讲“女性与中国政治”,上海教育台当日播放。凤凰卫视,9月3日播出。
2005年8月15日,文军教授参加由中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2005年8月19日,许纪霖教授、刘擎副教授、罗岗副教授、陈赟副教授、雷启立副教授等等参加本所举办的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研讨会。
2005年8月20-24日,许纪霖教授在上海参加第4届亚洲学者国际大会,主办单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他策划和主持“多元现代性与中国思想”专题,并发言,主题为:21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界。
2005年8月20-24日,“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荷兰莱登国际亚洲学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刘擎副教授提交英文论文,“The Impact of Media Commercialization on Chinese Public Sphere”。
2005年8月21-22日,顾红亮在上海市社科院参加“犹太人在亚洲”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Jews in Asi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由上海市社科院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举办,有20多位代表参加。
2005年8月21-24日,姜进教授serve?as?the?chair?for?the?panel?"Women?and?Virtue?
in?Chinese?Politics."?At?the?conference?on?"The?Future?of?Asia--International?Convention?of?Asia?Scholars?4."
2005年8月23-25日,应日本大阪市立大学邀请,文军教授在大阪出席了“Joint Workshop on Urbanity, Urban Change and Governance in Shanghai, Hong Kong and Osaka”,并在会上作了题为“Are Rural Migrant Laborers Floating Population or Permanent Settlers?:A Study on New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 Since 1980s” 的专题发言。
2005年8月25日-26日,陈卫平教授出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纪念金岳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论文主要内容:1930年的关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告》指出:“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 这一“金岳霖问题”把内在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尖锐地提到学术界面前: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是指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中固有的哲学的民族性呢?还是指其以西方的现代学科标准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拣择可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予以重建呢?“金岳霖问题”揭示的这一矛盾,有见于从胡适到冯友兰的构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实践,并在张岱年那里得到某种回应。这本文通过分析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来论证这一点。
2005年8月25-27日,郁振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纪念金岳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论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并作发言。
2005年9月4日,应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邀请,文军教授在浦东新区党校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涵与基本途径”专题报告。
2005年9月9日-12日,陈卫平教授出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台湾《鹅湖》杂志社等主办第7届现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李约瑟难题”与内圣开出科学》,论文主要内容:围绕“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分析现代新儒学的内圣开出科学是否有历史根据。儒学仁智合一的传统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表明传统儒学的“内圣”具有开出和阻抑中国古代科技的双重性。明清之际的实学蕴涵着与近代科技相通的因素,但实学偏重的是外王而非内圣;明清实学流变为以内圣为体、实证为用的乾嘉朴学(经学),中国科技由实学引导的近代转向遭到夭折。
2005年9月9日-12日,陈赟副教授出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台湾《鹅湖》杂志社等在武汉主办的第7届现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公-共性与政治生活境域的开通——以早期中国思想为视野》。
2005年9月11日,杨国荣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全国文史哲博士生论坛,并作评论。
2005年9月12日,杨国荣教授在山东大学作“哲学史研究方法论”讲演。
2005年9月12-13日,文军教授在上海出席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Structure’s Rationality: Key Point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结构的合理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从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看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专题发言。
2005年9月14日,杨国荣教授在贵阳“国际阳明学高端论坛”作讲演,题目为“良知,德性与和谐社会”,同时发表演讲的尚有海内外学者杜维明、成中英、张立文。
2005年9月15日,应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邀请,文军教授在浦东新区党校做了“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应对之策”专题报告。
2005年9月16日,杨国荣教授到山东大学出现“国际儒学论坛”,并作大会发言,题目为“何为人与人之在-从孔子的视域看”。
2005年9月17-18日,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邀请,文军教授在北京出席“中国特色社会学——历史·现状·未来”学术研讨会,并作为特别嘉宾发表了题为:“19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的专题演讲。
2005年9月17日——19日,陈勤建教授参加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华东师大中国民俗保护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乙酉中秋论坛》。以领土形式出现的空间和以民族节日形式出现的时间是民族国家的存在方式。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的精粹的集中展示,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状态的风向标,是反映政府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指标。发表论文:《传统节日和现代民族的凝聚力》。论文简介: 传统节日,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现实中,它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无形的心意表象,通过节日的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现代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石。因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节庆,不可能完全破除民俗的传统节日,而只能在传统基础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性的改造。
2005年9月22日-10月1日,应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邀请,文军教授前往台湾高雄市及台北市参加“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期间与台湾中山大学、东海大学、新竹玄奘大学、政治大学等校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作了题为“弱势群体:全球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政策选择——基于中国大陆的一种微观分析”的学术报告。
2005年9月27,杨国荣教授与来访的李泽厚教授作学术对话。
2005年9月27-29日,杨国荣教授在上海出席“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作题为“儒家“和”的观念”专题发言。
2005年9月30日——10月3日,陈勤建教授出席“海峡两岸梁祝口头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 出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台湾中国口传文学研究会、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相关专家学者。发表论文:《梁祝口头文化遗产学的价值取向》。论文简介:梁祝传说的研究可以有四个维度,即:传统的本体研究;文艺的编创研究;旅游的开发研究;文化的遗产研究。四者之间有联系,但是又各不相同。梁祝的文化遗产学研究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展开的遗产学研究。其关注点与价值取向与其它三者是有区别的。
本所新闻
戴维斯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由ROUTLEDGE出版社2005年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许纪霖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有专门的词条予以介绍。
郁振华论文《金岳霖关系理论研究》(原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2005年8月,获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三等奖。
2005年9月,郁振华赴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陈卫平教授申报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委托的上海市委调研课题“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立项。7月中旬至11月底,经费15万元。
2005年7月,刘擎副教授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5年度一般项目——“后冷战时期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变迁”立项。
2005年7月,姜进教授申报项目“女子越剧与上海都市文化”立项。该项目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5年9月,文军教授获上海市社联系统组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征文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