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试论《庄子》的“化”
郑开
郑开:试论《庄子》的“化” 郑 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提要:《庄子》中“化”的概念值得系统而集中的讨论,因为其中包含了若干歧义而难以索解。本文拟分别从“化”、“不化”和“物化”三个方面,即从自然哲学、本体论和审美… (查看详细内容)
陈赟:“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陈赟
陈赟:“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应帝王》的结尾,是著名的“混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查看详细内容)
高瑞泉: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
高瑞泉
高瑞泉: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 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1O期 摘 要:《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 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 对立呈… (查看详细内容)
童世骏:普世理念离不开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活动
童世骏
童世骏:普世理念离不开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活动 来源:《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     福山先生的报告主要讲了两个问题:首先,他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尊严、平等、正义等观念的哲学和宗教根源,以及它们同中国传统中的一些平行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然后,福山先生对这些理念是如何根植在具体的政治… (查看详细内容)
杨国荣:教育的使命
杨国荣
《解放日报》:教育的使命——杨国荣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作者:杨国荣 日期:2011年9月19日 思想者小传 杨国荣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查看详细内容)
潘德荣: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
潘德荣
潘德荣: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 来源:《世界哲学》2006年3期 【内容提要】 现代诠释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语法学,揭示文本客观性层面的语义)、语文学(对语言本身以及文献的历史关联的反思)和修辞学(着眼于语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阐明语言的说服力)。正是由于语… (查看详细内容)
郭齊勇:《<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序言
郭齊勇
郭齊勇:《<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序言 一 關於孝道,關於孔子所說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的理解,可謂見仁見智。不過在民國以前與民國時期,學界與民間社會大體有比較平實的看法。蔡元培先生為國民修身進德而編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在上篇家庭章等章節中,對此說得非常清楚。… (查看详细内容)
赵修义: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可或缺的价值目标
赵修义
赵修义: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可或缺的价值目标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内容提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查看详细内容)
杨国荣:行动:一种哲学的阐释
杨国荣
杨国荣:行动:一种哲学的阐释 来源:《学术月刊》2010年12期 内容提要:行动既以人为主体,又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对人而言,“是什么”(何为人)与“做什么”(如何行动)往往无法相分。行动展开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其内在的指向在于通过人与世界的互动,使人和世界发生一定的变… (查看详细内容)
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倪梁康
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文章来源: 中国现象学网   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 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个连续同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就源于这两种属性的对立… (查看详细内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本所刊物

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