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陈岸瑛
(一)   当艺术批评界开始把谈论符号学当作一种时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瑞士学者索绪尔(1857-1913年)既是符号学的奠基人,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要创建一门研究符号(希腊词是semeion)的科学:符号学(semiology),并建议把语言学当作这门一般科学的一… (查看详细内容)
姜宇辉:“女性”(femme):从“影像”(simulacre)到“生成”(devenir)
姜宇辉
德勒兹的“生成-女性”(devenir-femme,比较通行的英译为becoming-woman)是其后期哲学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对德勒兹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生成”(devenir)[1]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引申和发展,又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女性”的概念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就试图结合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大师伊… (查看详细内容)
杨慧林:从“差异”到“他者”——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神学诠释
杨慧林
据记载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经买过克利(Paul Klee)的一幅画,题为“新天使”(Angelus Novus)。他为此写到:“在这幅画上,天使好象要离开他正在凝神沉思的对象。他的眼睛还在注视,嘴巴张开,翅膀却已经鼓起。这正是对历史天使的描绘——他总是面向过去,……总是盯着一个接一个叠加在他脚下… (查看详细内容)
王恒:列维纳斯的他者——法国哲学的异质性理路
王恒
对他者的诠释实际上直接揭开了人们对自我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如果说自我或主体性正是现代性哲学的主导性话语,那么,他者就既不是作为边边角角的“其余”(如other,etc等)(这正是他者理论所要解构的对象),也不是所谓对异域的观“奇”(“奇”“怪”正是“自”以为“是”的反应),而恰恰是自我或现… (查看详细内容)
张旭:后现代的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
张旭
    尽管从莱奥波尔德发表《沙乡年鉴》(1947年)、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1962年)以及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72年)以来生态危机问题就成为最为紧迫的时代困境,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生态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积极的工作,尽管我们耳熟能… (查看详细内容)
姚大志: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
姚大志
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场重大争论。一是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后现代主义迅速兴起并获得广泛传播。一是关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争论,这场争论由罗尔斯发表《正义论》而起,最终形成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对峙。麦金太尔把道德当做主题,以高超的技巧同时深入到… (查看详细内容)
赵泽林、高新民: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
赵泽林、高新民
赵泽林、高新民: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 来自:哲学在线 赵泽林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9)   意向性问题曾经是19-20世纪转折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无独有偶,在新的世纪转折时期,它再次受到人们的亲睐。所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一个纯学术问题,… (查看详细内容)
叶秀山:“哲学”如何“解构”“宗教”——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叶秀山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尚未真正梳理清楚,他的三个《批判》的内在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阐发。我们常说,康德的“实践理性”是引向“宗教”的桥梁,这话不错,但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其中关键的核心问题又是哪些,所知并不十分确切。应该说,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意义,远不仅在于确立与“理论理性”… (查看详细内容)
邓晓芒: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
邓晓芒
其实在德里达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语言学转向”,而是从巴门尼德以来一直受到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说法,只不过表明现代哲学开始意识到并重视自己的这一传统而已;但这并不说明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恰恰相反,即使我们… (查看详细内容)
赵泽林、高新民: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
赵泽林、高新民
意向性问题曾经是19-20世纪转折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无独有偶,在新的世纪转折时期,它再次受到人们的亲睐。所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同时带有工程学的性质。当今的心灵哲学与其他关心智能问题的具体科学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尽管各自走着迥然不同的运思路线,但最终… (查看详细内容)

本所刊物

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