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曦:略论与刘泽华学派的争论和当前的儒学研究
鞠曦
鞠曦:略论与刘泽华学派的争论和当前的儒学研究 作者:鞠曦  来自:儒学联合论坛 自陈明在南开讲学批评了刘泽华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问题之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学的学术讨论,双方就儒学的历史作用及其所存在问题与复兴儒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辩论。辩论中双方各持己见,且多有意气之争。余以… (查看详细内容)
“西方哲学东渐”百年史:回顾与思考——访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
    记者:张先生,20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频仍的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图强求变的痛苦反思中,经历了从近代向现代的嬗变与转型。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失败后,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更寄望于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哲学,改造中国传统的思想… (查看详细内容)
胡治洪:《中庸》新诠
胡治洪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道德本体(形上之天)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人)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正… (查看详细内容)
徐向东: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徐向东
   自从康德以来﹐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和普遍有效性问题。康德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一直是我们探究认识论问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按照对于康德的某种理解﹐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要被看作人类理性对于经验的构造﹐亦即经验对象在人类知性中的先验综合构成。给出对于'先验性'的某个合… (查看详细内容)
帕塔潘:朋友与公民:转变中的现代共同体基础
帕塔潘(Haig Patapan)汪宏伦
帕塔潘(Haig Patapan)汪宏伦 校译  对于公民这个议题,社会契约、同意与「权利」等现代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且影响深远的思考架构。这个拟法律观点建构出来的公民概念原本是以民族国家为前提,但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也被挪用至国际领域的讨论中。本文主张,由于全球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发展─… (查看详细内容)
孔令宏: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
孔令宏
一 从十七世纪德国法学家普劳多夫初步确立文化的概念后,学者们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开了诸多争论,形成了许多流派。本世纪中叶,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为大家公认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 (查看详细内容)
张祥龙:全球伦理如何体现“家庭”与“孝道”的根本地位?
张祥龙
全球伦理学说中似乎有一种“后现代”的冲动,即要超出使伦理在人类的主流活动,比如科技、经济、政治等活动,中虚无化的现代性形态,从而达到一种处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有责任的伦理学”。[1] 但这个学说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方式是相当“现代性”的,与西方的传统理性观一脉相承。它漠视广义… (查看详细内容)
陈嘉映:何不做点自己高兴做的事———“文化特殊性”解
陈嘉映
饿了,要吃,这是生理。有好炒干煸牛肉丝的,有好烤牛排的,有用筷子吃的,有用刀叉吃的,这是文化。你们吃肉不吃鱼,他们吃鱼吃牛不吃猪,你们见面作揖,他们见面握手。从自然的角度看非必如此而在实际生活中人皆如此的行为模式,就是文化。你到岁数想俩人往一块儿睡,这是自然,你穿件白纱裙子上教堂… (查看详细内容)
晋荣东:先秦哲学“辩无胜”与“辩有胜”之争的真理观意义
晋荣东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蜂起,各为殊途百虑之学,不仅好辩之风相当盛行,而且对论辩本身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也有相当的探讨,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庄子和后期墨家围绕“辩无胜”与“辩有胜”所展开的争论。[1] 关于这场论争,前辈和时贤多从逻辑学、名辩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从真理观的角… (查看详细内容)
江怡: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肯尼主编《牛津西方哲学史》
江怡
 [《牛津西方哲学史》,[英]安东尼·肯尼主编,韩东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不知何故,当我读到肯尼主编的《牛津西方哲学史》后,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这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一部由完全具有英美分析哲学背景的哲学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很容易给人一种… (查看详细内容)

本所刊物

問卷調查